经常有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其实家长是有方法可以大概评估的,提供一个简易多动症量表,供评估使用。家长可以根据日常对孩子的观察,进行打分,如果10个项目合计总分超过15分,建议家医院进行系统地检查。
什么是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多动症,它的主要特点是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根据不同表现,分成不同的亚型。
除了明显的小动作多、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时候我们与孩子讲话,孩子经常看起来心不在焉,或者经常忘记日常活动中的事情,多话、插话,逃避、厌恶从事需要努力的任务等等,都有可能是多动症的症状表现,多项相关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并明显对生活、学习等产生负性影响,就要考虑是不是有ADHD。
多动症的起病一般在6岁前,大多数孩子在3岁左右就有表现出好动的特征,一般症状在小学中低段最突出。一部分儿童的部分症状在少年后期会有减轻或消失,但占比较少,在尽早干预的情况下,症状减轻较明显。
有研究表明,患有ADHD的孩子,没有进行干预治疗,后期与学习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抽动障碍、品行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的共病较多,其中学习障碍的共病率达37.6%,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共病率达31.7%。所以当发现孩子可能患有ADHD,尽早积极介入干预治疗,是最明智的选择。
多动症的成因多动症的成因有很多,如遗传原因,有1/3的多动症孩子,父母幼时顽皮多动;
其次,有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导致的脑功能轻微失调,导致前额叶活跃度不足——多动症孩子的大脑,在压力和挑战情况下,大脑反应不像正常人一样变得更活跃,而是更抑制。
再有,是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浓度降低,使得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减低。多动症孩子日常可以多做一些运动,运动能分泌多巴胺,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
此外,环境与教育因素——教育方法不当、早期智力开发过量、学习负担过重,家庭结构松散、矛盾冲突多等,饮食习惯——过量食用多酪氨酸或色氨酸的食物、过多的调味剂、食用色素及水杨酸等化学物质、含铅量多度的食物,也会增加患有多动症的概率。
对于多动症的治疗,医院诊疗给出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调整注意力呢?
家长可以怎么做?一、“六个要”
01让孩子明确注意对象,确定活动目的。
有的时候,家长可能会观察到孩子像是无头苍蝇在房间转悠,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蹲下来,扶住孩子的双臂,目视孩子,温和地询问孩子:你是想要做什么?孩子可能会恍然过来——原来我是要去……。在这之前孩子的注意力都是涣散的,所以,注意对象明确了,孩子做事的效率才会提高。
还有一些孩子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玩具、摆件,孩子在书桌上的活动目的可能是明确的——要写作业,然而他的桌面上有各种物件,都可能成为注意力的指向对象,就会干扰孩子的活动目的。
02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走神是难免,走神并不可怕,及时察觉自己走神了,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可以了,这就是自我监控的能力。家长在孩子发觉自己走神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一些积极回应,肯定孩子的觉察力,并鼓励孩子下次更及时地觉察。
03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构建积极情绪和心理安全。孩子在充满争吵、不安的家庭氛围中,注意力都聚焦在观察父母的状态、关系的变化、自己言行是否会引起冲突等等这些方面,一个人的注意力的资源是有限,当把注意指向察言观色、提心吊胆,其他方面自然无法投入精力。所以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状态是有积极性的,能提高孩子心理安全感,而人在积极情绪下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04为孩子创设宁静可区隔的学习空间。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听到外面一点动静就被吸引,想着索性房门大开或让孩子到客厅写作业,想以此来训练孩子的抗干扰能力。孩子的前额叶还未发育成熟,孩子的抗干扰能力是不足的,这时候刻意制造干扰的环境想要去培养孩子的抗干扰能力,是不太可行的。为孩子创设宁静、可区隔的学习空间,去除环境的干扰,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注意资源放在当下的任务中。
05抑制冲动,训练延迟满足。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4-6岁是训练自控力、延迟满足的敏感期。一些孩子都还没提出需求,家长或其他抚养者就主动将一些觉得孩子会想要、会需要的东西提供孩子,孩子不仅即时满足,还拥有过剩。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想要的东西,设置一些关卡,孩子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和付出,最终得到孩子想要的东西,以此培养孩子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能力。大家可能也有听过很经典关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果也显示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孩子,成年后的成就水平较高。
06运动20分钟激活大脑后再学习。研究发现,在生理层面,高体能的被试者的海马体积比低体能的被试大很多,同时,运动后大脑会处于一个激活状态,运动能明显提升注意的执行功能,也就说运动20分钟后的抗干扰能力、学习正确率都优于休息状态,且运动能促使多巴胺的分泌,提升中枢神经的抑制功能。可见运动20分钟后再进行学习,注意力的品质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六个不要”
01停止情绪化地批评孩子。我们知道,注意力并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所以情绪化地批评孩子,并不能改善孩子的情况,科学的干预治疗是关键。同时,家长如果经常采用情绪化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在遇到困扰的时候,采用情绪化的方式去发泄,而不是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因为当启用情绪脑的时候,认知脑就会被抑制。
02停止不断提醒和叮嘱。有时候家长会发现,对孩子反复的提醒和叮嘱都没有效果,这是因为次数多了之后,孩子会产生模糊性听觉,耳朵已经自动开始屏蔽家长的提醒,根本就没有接收。另外,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再三叮嘱,那他在上课或其他活动中,对于老师说一遍的内容和规则,孩子能记得住吗?孩子会有依赖性,依赖多次的提醒,然而很多时候并没有多次重复的机会。
03停止打断孩子的思考和活动。很多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并不是先天就有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从小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思考和活动经常被他人所干扰。比如幼儿在专注地搭积木,家长聊天谈到与孩子相关的话题,可能就会问孩子,孩子没有回应,因为他在专注地玩,家长可能会再问一遍,孩子依然没有回应,家长这时候就可能用手碰一下孩子,强行引起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