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调查显示,在被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中,8月出世的娃比9月出世的娃患病率高了60%。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按入学年龄标准,最晚一般接收到8月内出生的,而同年9月之后出生的娃只能等到下一年上学。所以,9月的孩子就成了班里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就会灵巧得多;而8月出世的娃是全班最小的,学习跟不上,玩性也大,当然简单被教师和家长视为“多动症”了。
也就是说,许多小孩被误诊为“多动症”,其实仅仅由于年岁太小!
还有些家长,心里无法接受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就甩锅给“多动症”。而另一些家长呢,说自己孩子有“多动症”其实并不是担忧,仅仅想秀一下自己娃有多活泼和能言善道罢了。
但是,必须提醒各位家长,这样随随便便给娃贴上疾病标签,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
“多动”≠“多动症”,咱们在用“多动症”这个词的时分,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啊!
“多动症”到底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多动症虽然是一种病,但并没有清晰的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医生在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时,很大程度上依靠家长对孩子症状的形容。家长的反馈如果带有主观和夸大成分,就很可能造成误诊。但有几点是能够清晰的,多动症最大的特点是: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活动过度”的判断标准(中了以下6条以上):1.常常动个不断,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上课时会私自离开座位;
3.在安静的场合,过度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
4.无法参与静下来的活动,如听故事、读绘本、搭积木等;
5.比其他孩子更加“精力旺盛”,就像有个马达相同,一刻不断地动来动去;
6.话多得不正常;
7.常常打断他人的话,无法等他人说完就抢话;
8.无法耐心排队;
9.会忽然打断其他小伙伴的活动,比方在他人做游戏时忽然过去打断,或许忽然拿走他人正在玩的玩具。
“注意力不集中”的判断标准(中了以下6条以上):1.学习时不注意细节,经常因为大意犯错;
2.不论做什么(玩游戏、吃饭等),都比其他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
3.不愿意聆听,即使没有分神也听不进去他人的话;
4.无法完成简单的指示,比如让他去鞋架拿双拖鞋过来,他刚迈步就忘了自己要干啥;
5.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比方整理玩具、拾掇屋子等;
6.常常逃避、不愿意做需求精力的工作;
7.常常丢东西,如玩具、橡皮、课本等;
8.轻易被外界刺激干扰而分神;
9.容易忘事,如跟小朋友约好要碰头、答应了帮忙拿东西结果却忘了等等。
这边需要划个重点:不同年纪的孩子注意力继续时间是不同的。对此,我们整理了一张对应表,家长们可以作为参考。除了上面说到的两方面,确诊多动症还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在12岁前呈现症状,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且症状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症状呈现是不分场合的(至少呈现在2个不同环境下),不论在校园、在家还是在户外玩耍,都会有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症状严重影响(中度以上)了学业和交际;排除其他疾病(如甲亢、焦虑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等)看完这些,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心里有底多了?只是“好动”又该怎么办?
有家长可能又要问了:看上面的标准,我家孩子应该没有多动症,但是他太好动了呀,这有办法改善吗?好动的本质是无处施展的精力和想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