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Nurtur频道拍过一部叫《BoysAlone》的纪录片,讲的是10个男孩一起生活5天5夜的故事。
不看,想想就知道这个主意有多大胆。
10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个性强、动一下就炸毛的年龄,一个就够受的,一下子10个,还没大人管,画面真真是难以现象。
果然,纪录片的内容如我所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房间里一团乱,随处是垃圾,甚至连墙面都不放过,涂涂画画一片狼藉;
吃饭,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不会咋样!饿了就喝可乐、吃冰激凌,怎么简单、怎么方便怎么来。
早睡更是不可能的事,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就折腾到凌晨……
虽然孩子们的无法无天惊到了我,但更让我吃惊的是,在10人临时组成的集体中,总会有孩子是“领导者”“孩子头”;
相应的,也总会有孩子被忽视、嫌弃;
甚至,孩子们会因为一些原因集结为小团体,彼此对抗、一副水火不容的架势。
看来,成人世界里的“阶层”“站队”甚至是“撕X”,在孩子的世界中同样存在。
小孩子之间也会分出个三六九等,尤其是在长期待的学校。
孩子在学校的地位天差地别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而孩子所在的班集体,本质上也是一个小社会。
在这个群体里,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会对彼此形成印象,每个人在班级里的地位,也会随着这种印象的形成而尘埃落定。
不信,你仔细回忆下自己的学生时代。
是不是总有那么几个人是“班宠”,人缘好、学习好、长得还不赖,人人都喜欢;但也会有那么一两个人,臭屁、烦人,谁都不愿搭理他。
就算离开学校多年,聚会时,大家对彼此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学生时代,受欢迎的依旧健谈,没存在感的大多时候还是沉默寡言。
当然,也会有逆袭的特例,但毕竟是少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孩子在班级里的地位悬殊呢?
有学者从3个角度讨论了孩子班级地位差异的原因:学业成绩、班级资源、同伴地位。
①学业成绩
这其实很好理解,按照成绩的好坏,分为“好、中、差”三类。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不让排名,但对于自己成绩如何,处于什么梯度,老师是很清楚的,孩子也很清楚,甚至更清楚。
所以,即便没有排名,好、中、差的分类依旧是存在的。
成绩优异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因为好成绩,在学生、老师和家长那里,产生光环效应。
换句话说,好学生因为学习好,会让人觉得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
②班级资源
所谓班级资源,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班干部”之争,毕竟一个班里,班干部的名额就那么几个。
能够成为班干部的孩子,会长期拥有班级管理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拥有“特权”的少数派;剩下的孩子则自动归为“平民”“群众”。
有研究发现,在孩子心里,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心中,成为班干部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且,很多班级的班干部,都是在班级初建时选举,之后少有变更。所以,整个学生时代,孩子成为班干部的机会只有那么几次,更让这个资源变得稀缺。
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干部的孩子,在老师那里,也会拥有更好的印象,被认为是学生中的榜样。
另外,有学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比于男孩子,女孩子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和几率都更大。
③同伴地位
所谓“同伴地位”,其实就是孩子在同龄人中的受欢迎程度。
关于这个话题,学者们已经研究了70、80年了。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会将班级中的孩子划分为5类:受欢迎、平均人、被忽视、受争议、被排挤。
?受欢迎的孩子(班级占比11%)
受欢迎的孩子,善合作、善交际、人缘好,一般是班级里拥护者最多的“孩子头”。
他们大多自信,但也很敏感,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照顾别人的情绪。
虽然他们大都有一技之长,很多还和体育相关,但是却几乎不会出现与暴力相关的破坏性行为。因为,相比于暴力,这些孩子更擅长用自己强大的社交技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孩子智商也普遍很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普通孩子(班级占比60%)
处于平均水平的孩子,是群体中的大多数,在一个班级中有超过一半的比例。
这类孩子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不是领导者,也没有追随者,更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就和才艺、技能。
但是,他们在学校过得很好,社交能力虽然不如受欢迎的孩子那么强,但总体来看也很不错,可以很容易交到朋友。
?被忽视的孩子(班级占比9%)
这类孩子,因为不好斗,也不善交际,性格多内向、孤僻,平日里也少言寡语,所以是存在感很低的“空气人”。
只有被人提起时,大家才会忽然发现班里有这么个人,平时基本就是“查无此人”的状态。
因为常常被忽视,所以这一类孩子不会引起反感,也不会遭排挤。
?受争议的孩子(班级占比7%)
有争议的孩子,就是“喜欢他的人贼喜欢,讨厌他的人也特看不上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出现呢?
一方面,他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争强好胜,非常好斗;
另一方面,他们和受欢迎的孩子一样,智商高、社交能力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
正因为他们“亦正亦邪”,所以,很多时候他们良好的社交能力,会抵消掉攻击性带来的坏印象。
研究发现,有争议的孩子多为男孩。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有争议的孩子,凭借自己高超的社交能力,会跨越到“受欢迎孩子”的行列。
?被排挤的孩子(班级占比13%)
受排挤的孩子,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攻击性强、总是咄咄逼人的孩子。他们喜欢通过打架斗殴、辱骂、破坏规则等行为,对抗同龄人;
另一类是胆小怯懦、性格孤僻的孩子。他们缺乏沟通技巧,在社交场合总是表现地很不自然,与人互动尴尬。
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或者承认,单纯的孩子之间也有阶层分化,但事实确实如此,并且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多项研究证明:不能与同龄人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不佳、口交际能力差。
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创造力也受到了班级地位的影响:
受欢迎的孩子创造力评分最高;
有争议的孩子次之;
然后是普通孩子;
被忽视和被排挤的孩子,在创造力方面表现最不好。
但心理学家的研究,也有让人欣慰的结论——
结论1:孩子在班级的阶层会流动,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年龄和社交能力的变化,被忽视和有争议的孩子在班级里的地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而且大多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被排挤的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稳定,但也许会更糟糕。
如果不加以干预,他们出现犯罪、多动症、注意力缺陷、过度活动障碍等负面行为问题的几率很高。
另外,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这类孩子患上抑郁症、强迫症的风险也更高。
结论2:同伴地位≠友谊,孩子的自我认同比同伴地位更重要。
你会发现,受欢迎的孩子,在学校并没有非常亲密的友谊;而被排挤的孩子,却拥有一个或者多个“死党”。
这主要是因为,相比于同伴地位,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更重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普通孩子或者被忽视的孩子,本身并不在意自己的“人气”,他就比那些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