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节快到了,家长们想好给孩子送什么生日礼物了吗?什么礼物是家长可以天天有,天天送,让孩子天天开心,天天受益成长的礼物?
在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的家长群里,就有一群家长每一天会给自家多动症的孩子送“礼物”。这样的礼物是源于《多动症面对面》课堂上的家庭作业。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长们的“家庭作业吧”。
PART
1
赞美日记
#1
家长一
#2
家长二
#3
家长三
以上是部分家长们的“家庭作业”——赞美日记。
下面让我们看看专家是怎么点评这些作业的吧。
给家长们上课的是方妍彤主任医师,她在接诊近例多动症患儿中发现,多动症的孩子自从上小学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异常辛苦,开设家长课堂的初衷就是让家长们更加了解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应对困境。
接下来将给大家分享一个家长配合治疗多动症孩子的案例。
PART
2
真实案例
五年级的陶陶是多患儿中很典型的一例,从一年级起,陶陶就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难以管教的“坏”孩子:
作业拖拉、粗心,时不时得开小差,因为做得太慢,父母总是在旁催促作业,从放学起一直要催促到晚上10点才结束。高频的催促和指责让陶陶也很烦躁,有时他故意不声不响,不理不睬的架势让爸爸看着越来越生气,拎起身边的东西随手就打。有时他会选择顶嘴反抗,一次爸爸不在家,他把妈妈推到墙角,差点要打妈妈。
在学校,陶陶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老师常和父母告状,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小动作多就是在发呆,平时和小伙伴之间也常常起冲突,打闹起来不知轻重。每次老师告状后,陶陶回到家就是挨一顿打,最近一次,妈妈把孩子绑在凳子上打,夏天穿着T恤,同学们都能看到陶陶身上一道道的淤青。
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陶陶一家走进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陶陶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医生为陶陶制定了综合性的干预方案:药物治疗及心理咨询,同时也让陶陶父母走进了《多动症面对面》家长课堂。
通过多动症的系列课程,陶陶父母深刻认识到:几年来,多动症像一个捣蛋鬼一样带来各式各样的麻烦,孩子的身体就像装了一个不停运转的“发动机”,他明明很想静下来好好学习,但是就控制不住自己。一到写作业走神时,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听课时总是烦躁不安,和同学交往时不知道手脚轻重,常常用力过猛而伤害对方引起误解。
方医生在课堂上不断引导父母去思考孩子遇到的困难,把出现的问题归因于多动症,把生活学习中的小小进步归功于孩子。陶陶父母终于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孩子的不容易,也后悔之前对孩子的粗暴教育。当他们把问题和孩子分开时,他们才能真正和孩子一起合作,共同解决多动症带给全家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方医生还给了陶陶的父母这些建议:
1.每天写下鼓励的话送给孩子。
2.制定《每周行为观察记录表》。
3.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小星星,赚来的小星星可根据《礼物兑换表》换取自己想要的礼物。
这样,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从中体会到久违的小成功和小快乐,孩子们很珍惜用自己的努力赚来的礼物。
而面对父母难以控制的火爆情绪,方医生建议家长作出30天不打骂孩子的承诺,并且每天坚持写《戒吼日记》,从事件、情绪反应、感悟收获等方面,观察自己和孩子的言行思维的变化。
那“戒吼日记”到底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长们写的《戒吼日记》吧。
PART
3
戒吼日记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