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题外话。(不小心写了一大堆,不想看可以直接下滑到分割线。)
前阵子听说,有人说我写的科普文章专业性不强。所以今天我要给我的科普正正名:我的科普就是很业余,专业性不强。
科普内容来源有三:
1.教材:老套,但是经典。
2.文献:感兴趣的时候会查一查。
3.老师上课说的话,毕生诊疗经验,记在我的小本本上。
专业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有二:
1.专业性强的东西,医生自己学习学习就好了。科普的意义不就在于把专业知识接上点儿地气,让普罗大众都明白明白吗?别上网乱查。薛之谦都唱了:“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2.因为我,这些渣文的生产者、医学知识的搬运工,本身就是个业余选手啊哈哈哈哈(摊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疗,那么多知识一篇科普?没有一本书可还行?
所以,碎片时间读一读,不一定非要学会点儿什么,起码能意识到,有些问题,不是你心里想的那么回事儿。虽然业余,也不是完全没有用的。
大一做家教带的小姑凉,诊断了心境障碍还不吃药,也不告诉她妈妈,我这害怕,瞬间家长责任感上线。昨天她终于回了长沙,把药给吃上了,松了口气儿。
我想,能给各位提个醒儿,也算我给自己积德啦。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ntiondficitandhypractivdisordr,以下简称ADHD):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
为什么忽然想写这个病了呢?
因为我看了ADHD的症状以及ADHD患者成年后的发展,才开始意识到,我的一个小学同学,顽劣成性、上课捣乱、下课打架的刺头儿,老师打,同学躲,也许就是这种病呢?如果能正确认识这种疾病,积极干预,也许他不会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呢,也不会冲动伤人锒铛入狱呢?也许他会生活得更好呢?
ADHD的发病率5%左右,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4-9倍。
很多家长对ADHD的认识不足,导致就诊率不高。男孩子嘛,天生就会淘气点儿呀,谁小时候不淘气一下?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嘛。
有些家长呢,是觉得自己孩子是太淘气了点,医院看病,但真的给他诊断个ADHD,又接受不了了。我娃儿没病,淘气也不是病,不吃药!不吃!
ADHD也是一种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
医生:“您家小孩儿这么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是一种病,需要治疗的。”
孩子他爸勃然大怒:“什么?我小时候也这样啊,每天被老师打被爸妈打,也没见有人说我有病啊,长大就好了。走!孩子,咱走!什么医生,什么破玩意儿?”
遇见这样的爸爸,就应该要怀疑一下,本着遗传学的角度,孩子他爸说不定也是个ADHD。
ADHD患儿的额叶解剖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行为抑制缺陷。
额叶,就是脑门儿后面的那块儿脑子。
“抑制”是额叶执行的功能,压制优势的、但通常是不适宜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而指向未来。
“那个同学怎么那么丑,看着就欠打,走,咱们打他一顿去。”
一般的孩子会想想后果(也就是“指向未来”)——哟,这同学丑是丑,但打人这事儿不对啊,这要让老师知道了,我得罚站啊,回头儿告儿我爸妈,他俩混合双打不得整死我啊。想了这么一大圈之后,觉得这事儿不能干。
“哥们儿,算了吧,把他打坏了,咱俩吃不了兜着走,骂他两句得了。”
ADHD患儿就没有能力想这么多,总是被刺激的即刻反应所控制。一是表现为自控能力很差,无法抵制诱惑,别人一勾搭就走。二是表现为冲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不守纪律,不计后果。
ADHD患儿的母亲在孕期和围生期出现的并发症较正常人群多。
另外,家庭、社会因素在ADH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遭受虐待,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均可能增加患病危险性,或者作为发病诱因、症状持续的原因。
(一)ADHD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
1.活动过多:既然大家都管ADHD叫多动症,当然要多动。在本应该肃静的场合,无法控制地多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上课屁股坐不住凳子,不能好好听讲是最突出的表现。上课抓耳挠腮的,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特多,甚至离开座位四处乱窜。在任何场合都话多,爱插嘴,打断别人讲话。还经常草率地去打断同学已经在进行的游戏,别人玩儿好好的,他非上去插一杠子,同学能不烦他么。
2.注意障碍:家长往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