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团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橙子
本文由|说说咱家娃(mykidsstory)
授权发布
前几天,我突然闻听国内我一个最要好的闺蜜说,她8岁的儿子刚刚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障碍,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多动症(英文简称ADHD),我非常震惊,但是这个小朋友我是见过的,他显然不是那种特别淘气活跃的小孩,看上去算安静乖巧的类型,这样的印象让我不太愿意相信他有ADHD。 然后我就和闺蜜聊了一下,她和我说了一下孩子上学之后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上课不听讲,总走神儿,手总是不老实乱摸,考试的时候总是有些字或题忘了写,社交也不太顺利,虽然孩子并没有典型的多动或冲动的行为,但也依然表现出很多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她现在也很迷茫,准备带孩子到更专业的机构进一步评估。 听她这么一说,我也感到有点困惑,难道真的有这种表现的不太多动的多动症嘛?于是查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发现确实有这种情况,也拓展了我对于ADHD的知识边界。 这次,我会将我所查阅到的所有多动症的资料,做一个比较细致的梳理,主要是针对大于4岁的孩子,真的考虑到就医的情况。一方面希望帮到我的闺蜜,一方面也希望更多家庭能够更早发现孩子的注意力缺陷问题,从而用更正确的方式管教和养育这类比较特殊的孩子。1什么是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 顾名思义,注意力缺陷障碍,是一种关于注意力的能力缺陷,好比视觉缺陷表现出来是“即便很想看清楚,但是没有能力看到”,注意力缺陷障碍表现出来的就是“即便很想集中注意力,但是没有能力做到”,只不过这种能力缺陷发生在大脑里面,不太像视力障碍那样容易被观察到。 专注能力也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越小的孩子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太长时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专注力的增强,孩子好动、冲动、爱走神儿等常见幼稚行为都会在四五岁之后肉眼可见的变好。 但是有这么一种比较特殊的孩子,因为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分泌相对不足,以及相关神经传导物质的缺乏,导致他们的大脑在这方面发育非常迟缓,也就是说孩子虽然身体长大了,可脑子里的专注力水平却依然和很小的小宝宝差不多。这样的孩子就好像一台控制有故障的遥控车,无论他主观多么想遵守交通规则,把车开稳开好,车辆还是会歪歪扭扭横冲直撞。△蓝色部分代表大脑皮质发育更成熟的区域 注意力缺陷障碍会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一系列的困难,虽然他已经竭尽全力,依然达不到社会对他的要求,所以非常容易被伙伴,老师,乃至父母误解为是不听话,爱捣蛋,不认真,不努力、屡教不改的“坏孩子”。 据统计,有5-10%的孩子,会被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缺陷障碍所影响,其中男孩比女孩的数量多三倍。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班级里总是有那么几个行为异常的“淘孩子”或“怪孩子”,并且大都会是男孩。2孩子为什么会得ADHD? ADHD主要是基因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是同卵双胞胎中有一个是多动症患者,另一个也是多动症的几率大概是八成,如果是普通兄弟姐妹之间,也会有大概四分之一的可能性。 但也有一小部分后天影响的因素,研究统计发现,孩子在幼年阶段运动量太少,电子产品用得太多,吃糖以及加工类食品的频率太高,或者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环境中,都和多动症的出现有正相关的关系。所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注意这些因素,也会对多动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3注意力缺陷障碍的症状 事实上,根据每个孩子的气质性格不同,注意力缺陷的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存在两个表现一模一样的多动症孩子,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类症状类型: 一种是“多动/冲动类型症状”,这类症状比较明显,就是我们印象里那种超级好动活跃的小孩,很可能从小就难带到让人崩溃,它的核心症状有以下9种: 1,难以控制的动个不停,即便被制住身体,手脚也会不停的抖动、乱敲或乱蹬 2,坐不住,即便被规定坐好,也总是忍不住离开位置 3,常在本该安静严肃的场合乱跑,乱跳,攀爬 4,无法从事比较安静的活动,譬如拼图,画画等 5,精力过于充沛,不知疲倦,像个永动机 6,特别话痨,且说话不经思考,总是脱口而出很多明知不该说的话 7,总是在问题没有问完就抢着回答 8,非常不愿等待,轮流玩耍,排队,各种延迟满足对他来说非常难 9,常常打断干扰别人,譬如在课堂上插老师的话,无故地招惹身边的孩子等 如果满足六种以上,就有多动和冲动的倾向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虽然天性比较好动活泼,或者被惯得没规矩一点,但是他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听从指令,也会看场合做事。也就是说,只要他有意愿,就能够控制自己安静下来,这个就不能算多动和冲动了。 另一种是“注意力不集中类型症状”,也被称为ADD(AttentionDeficitDisorder),这种症状外在表现并不明显,只是在脑子里默默发生,有ADD的孩子不但不显得十分活泼淘气,反而可能会经常很安静,有点懒散,容易害羞,爱发呆,更多出现在女孩身上。 它的核心症状也是九种: 1,非常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特别容易犯非常简单低级的错误 2,学习或游戏的时候,很难长时间的持续注意力,经常很快就难以忍受想要换项目。 3,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好像听了两句就会走神,听过了也像没听见一样。 4,就算自己非常想要完成的作业、任务,也很难坚持完成。 5,管理时间能力很差,非常不善于组织计划自己的活动安排,即便是经常做的事情,也难以估计自己需要花多少时间。 6,很爱拖延,经常逃避或不愿从事需要持久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哪怕那件事情本身并不难。 7,丢三落四,常常莫名其妙的遗失书本文具衣帽等物品,就算提醒也难以改善。 8,常常受到无关的外界刺激而分心走神,不合时宜的魂游天外,譬如听课的时候会被墙上的污渍所吸引,联想一堆故事。 9,短时记忆很差,在生活中经常顾此失彼,很简单的情况也要手忙脚乱,很难做到同时兼顾两件事情 怀疑是ADD,至少需要满足以上其中的六项。 这种ADD症状类型在多动症群体中数量较少,也可能是因为症状不明显,很难被发现诊断的原因,非常容易被误认为孩子只是懒惰迷糊没毅力,故意不认真专心等。甚至有很多人成年了之后才发现,多年来困扰自己的原来是多动症去就医,罗永浩就自述有这个经历。 以上两种类型的多动症症状可能分别单一出现在孩子身上,也可能混合出现,混合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所以孩子具体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会非常复杂,以上标准也只是给父母一些参考,具体判断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医生。4什么情况需要考虑就医 看过以上的部分,可能很多人都要有所对号入座了,但就算孩子符合很多项,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小孩子的专注的能力本来就在发展当中,4岁以前的孩子可以说个个都有注意力缺陷,就算到了学龄,专注力也不可能和大人一个水平,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比较小,就不必太当回事,接近学龄了,再开始考虑就医事项不迟。 就好像出现抑郁情绪不等于是抑郁症,孩子出现缺乏注意力的情况也不代表一定是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是不是达到病态的程度,还要看这些问题是不是足够严重,可以从以下几点标准考虑: 另外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孩子老师的评价,因为老师见的孩子非常多,一眼就能看出来孩子的特殊性,如果你发现孩子的老师好像总是在针对他,不要对一味对孩子生气训斥或急着送礼,还是要好好和老师沟通,看看具体孩子的糟糕表现都有什么,分析他为何这么特殊,如果怀疑多动症的问题,医院做这方面评估。 当然,如果你就算没有什么强有力的理由,只要孩子超过5岁,你自己心里觉得非常不对劲儿,也是可以带孩子去看的,发现没这方面问题就省着再往这方面担心。5确诊的历程 ADHD不是什么仪器能测出来的,主要是一种专业医生主观评估的过程,所以确诊需要相对比较漫长的时间,首先需要医生和孩子的父母聊孩子的情况,让父母和孩子的老师做一些相关的量表做参考。然后医生需要亲眼观察孩子在诊室的一些表现,最后还需要给孩子做一些标准化的考验注意力的测试,这些所有的主观和客观测试综合起来评价,最终才会确诊,这一套下来有时要历时一个月,并不是故意折腾人,而是本着对孩子认真负责的谨慎态度。 医院,只用了一下午就给孩子确诊开药了,那就完全不靠谱,还是换个更专业的地方看看为妙。6需要排除的因素 就算是孩子真的出现了严重缺乏注意力的问题,也不代表就一定是ADHD,也可能有其他原因,相信专业的医生也会建议你通过一些身体检查,将下列因素排除: 1,睡眠不足:睡眠不足的孩子将很难集中精力,记住事情,控制情绪和冲动,并表现出过度兴奋的迹象。 2,压力和焦虑:心理问题也会引起注意力缺失,如果孩子日常都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无法排解,譬如说经常被打骂或被威胁,总是处于忧虑不安的状态下,孩子就会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很难控制冲动。 3,视力和听力问题:如果孩子看不见或听不清,会让他们感到烦躁和无助,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注意力和冲动控制。 4,感统失调:也就是大脑对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的加工障碍,感统失调会使孩子对于正常刺激的反应过小或者过大,也会表现为心不在焉,或者过度兴奋难以自控的状态。 5,血糖失衡:当孩子血糖过低时,他们经常表现为烦躁和疲倦。如果他们血糖过高,又会让他们过度兴奋,这两者都会让他们注意力不集中。除了 6,甲状腺问题:当孩子产生太多或太少甲状腺激素时,他们将遭受能量失衡,造成情绪波动,记忆力和注意力集中的问题。 7,贫血:如果孩子缺铁贫血,他会总是感到疲倦和精力不济,这些都会造成烦躁情绪,可能被误认为是注意力困难。7需要要如何治疗 ADHD有通常有两种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 关于药物治疗有很多父母会害怕,因为都说治疗多动症药物虽然有效,但会有副作用,有依赖性。 其实关于多动症的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安全稳定的使用了五十多年了,有副作用也是已知可控范围内,医生可以根据孩子反应随时调整剂量或种类去避免各种副作用。 至于依赖性,就分情况了。如果孩子只是用吃药的方式来提高专注力,没有搭配相应的行为治疗,他自己的专注能力没有锻炼提高,不吃药也就无法做到专注,那他必定会依赖药物,但也肯定依赖不了太久,因为这类药物服用时间久了普遍会有出现抗药性失效的现象。 如果孩子使用药物只是一个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去体会感受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感觉,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在学校的环境更友好,然后再通过相应的行为治疗,训练孩子提高集中注意力以及控制冲动的能力。当孩子拥有相应能力,也就不太需要药物帮助了,很多孩子最后是可以达到停药也可以正常学习生活的效果的。 所以说,对于ADHD最根本的治疗,还是行为治疗,有些问题不太严重的孩子甚至不需要药物,只需要行为治疗就够了。严重一些的孩子需要药物做辅助的,才能平静下来学习如何专注,如何守规矩,如何社交,但药物的作用只是让孩子找找感觉,只能管一时,而并没有彻底治愈多动症的作用。 所以我们既不能惧怕药物,死活坚持不给孩子用,但也不能觉得吃药能治一切,让孩子按时吃药就不管了。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行为治疗,都根据孩子本身的情况和程度,制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还要经过孩子的反应适时调整,这方面父母要和专业的医生多沟通多配合,也是很需要花费精力的一个漫长过程。8ADHD如果不治疗,孩子长大能自己好吗? 答案是有可能,但是你要赌嘛? 确实有很多孩子表现出ADHD,只是因为专注力这方面发展比较慢一些,渐渐长大了也就正常了,或者他本身情况不严重,自己慢慢就摸索出了一套能够对抗注意力分散的办法。出现这种不治而愈的情况当然皆大欢喜。 但是,如果孩子ADHD症状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又正好处于孩子急剧成长和大量学习的时期,ADHD就会造成了孩子在学习方面巨大的挫败和困难,社交方面也格外的失败,被同学厌烦孤立,这些都会造成他自尊水平的急剧降低,自信心的难以挽回,他会觉得自己可能就是这么糟糕这么差劲儿,就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就算他后来的专注能力发育成熟了,他可能已经自暴自弃很久,或者已经犯下很大的错误,人生就再也回不去了。 既然风险很大,还是不要赌吧。9接纳ADHD 其实发现孩子有ADHD,也并非完全是件坏事,早点发现,早点干预治疗,让孩子知道自己只是生病了而已,自己并不是坏孩子,也不是笨孩子,有利于维持住他的自信,并且做出更积极的努力,哪怕依然有学习上,社交上的遭遇各种困难,至少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错,就算现在情况再差,也会有变得更好的意愿和希望。 作为父母,不必惧怕这个病症治不好会毁掉孩子,事实上ADHD的孩子也自然有他本身的优势,由于他对很多的事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他对他喜欢的事物热情会特别的巨大,可以一直去做而不知疲倦,会显得在某一方面才华极为出众,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过ADHD的经历,比较出名的是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著名演员金凯瑞。只要父母孩子都能积极去接纳这件事,ADHD从来不会耽误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10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为什么很多父母一谈到多动症就很害怕很抗拒,害怕孩子被贴上这个标签,主要是因为这个词被污名化了,我小时候经常听见老师拿多动症来骂人,感觉好像小孩子得的精神病一样,得了多动症就被歧视了。 但是只要我们所有人都能深入的了解这个病,将多动症视为自闭症,抑郁症,甚至感冒这样的生理病症,认为多动症的孩子只是生病的可怜孩子,那么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对于多动症小孩来说,注意力障碍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脑子这个东西早早晚晚他都能发育得成熟起来,可怕的是对多动症孩子误解、指责乃至歧视的有毒环境。其实孩子面对很多困难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没人支持鼓励不说,反而会有糟糕的贬低和嘲笑,这无疑会彻底伤透孩子的心,让他万劫不复。 所以自闭症孩子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药物,而是需要更接纳更包容的环境。 首先他需要一对高水平的父母,可以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反复的错误能够做到更理解,更有耐心,更有方法。我们常常说当父母60分就好,可那是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如果你家有一个多动症小孩,恐怕你要提高自己到80分以上,甚至更高了,你一定需要买更多相关的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其次孩子也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学校的,如果老师遇到多动症的孩子,能够愿意理解这个生病的孩子,不去过多的指责训斥他,甚至号召班上的同学能够同情体谅这位生病的同学,孩子在这样宽容有爱的环境下,一定拥有更多控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动力。 不知不觉的已经写了这么长,相信也算比较全面了。 其实这篇文章也不光是写给多动症孩子的父母,也希望全社会的人都能更多的了解这个病症,接纳那些生病的孩子,哪怕他们看上去可能有些不可理喻,或者惹人讨厌。 我觉得既然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身体里有这个基因,而不是被自然选择淘汰,它对我们人类肯定是有不为所知的积极作用,那就选择相信这样的特殊孩子,也一定会创造和大多数人更不一样的未来吧。来源:说说咱家娃(mykidsstory)橙子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