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5日—27日,长春市第二实验通达小学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三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该纪录片是一部长时间观察阅读障碍儿童成长的纪录片。
通过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长达三年的系统追踪跟拍,真实而深入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成长变化,以及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
《我不是笨小孩》在讲述主人公生命故事的同时,也为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帮助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提供一份生动鲜活的影像参照。
学校全体师生及家长共同观看了纪录片,并开展了线上互动交流活动。
??教师观看纪录片??
??教师发表观后感言??
??全体学生及家长观看纪录片??
??家长发表观后感言??
一年一班廖梓睿妈妈观后感言:
感触不小,心里也有矛盾,觉得对不起孩子。孩子们也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会有自己的主见,不应是我们教鞭下的统一模式产物。但个人见解、应试教育又不得不这么做。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弄来,也因此会对他们有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让他们无条件的接受。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找一个个堂皇的理由、诸如都是为你好、我是爱你的等等…此时突然觉得也许所有孩子都也一样他们也很想让父母和老师们去满意。只是每个人能力有限不一样,包括我们成年人。结果并不能全尽人意,似乎还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还只是一个孩子。有时我们觉得费了那么大劲,可结果就是不理想,劳而无功!又担心孩子年纪小无法掌控自己。看过《我不是笨小孩》我想以后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去接近理解他们吧,希望会有更多新发现!
一年二班宋子怡妈妈观后感言:
观看了《我不是笨小孩》系列纪录片,每个“笨”小孩都是事出有因的,首先这三个得读写障碍症的孩子感到心疼,他们付出的要比普通孩子多很多,其次又很庆幸他们遇到了一个愿意理解并耐心陪伴他们的父母。相信上天为他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定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其实这就完全取决于父母如何养育孩子的!遇到事情是批评指责,不管不顾的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情绪;还是鼓励支持,引导孩子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导致的结果定是截然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养育方式肯定也会千万种,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没有笨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方法不同效果不同,有时方法不对却一直埋怨孩子笨。
另外情绪大于做事,心情舒畅的时候,事情往往是事半功倍,反之,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或者更糟。大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事情质量未必好,何况孩子呢。遇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了。
最重要的还是亲子关系,只有亲子关系好,孩子才会愿意听,做;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做事情往往就是跟大人拧着来,家长越使力,双方越痛苦。
父母只要耐心,理解,尊重,信任的陪伴孩子成长,他们就会朝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方向发展!
一年三班赵珈毅妈妈观后感言:
看了《我不是笨小孩》,我认为咱们国家应该对像校校,群晓这样有阅读障碍或其他除了某方面学习能力有问题但身心智力都正常的孩子提供特殊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且,特别是要注重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建设和疏导,这样的孩子在群体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嘲笑,质疑甚至打击和伤害。这时候学校如果能把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切实的发挥出来,而不是让它形同虚设,国家应该给学校经费聘请或培养有专业医师资格的心理师或心理教师,为有心理辅导需要的孩子们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让这些孩子能平等的享受和其他孩子一样受教育的环境和权利。另外,作为一名家长,当我看到片中两个孩子家长对他们孩子所表现出的巨大耐心时,我觉得自己真应该反省一下,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把耐心都给了学生,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耐心都用尽了,有时甚至把工作中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所以今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方法。
一年四班李方菲妈妈观后感言:
印象最深的是,在校校的学校里,有一面墙上写着:和而不同,快乐成长。要做到这点,真的很不容易。三个孩子的故事展现出他们在外界评价体系(学校、同龄人、课外补习班)中的挣扎和痛苦。成绩不好,孩子可以不在意,但外界的评价和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在意。
三个孩子的压力和苦恼看似来自阅读障碍,但这样的压力哪一个考过试的孩子没有呢?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评价,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看待孩子成长的角度。成绩、学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部分而已,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部分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