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胎儿离开宫内环境后,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开始新的生命活动方式。新生儿(即出生后最初28天的婴儿)由于组织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1],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特殊生命阶段。
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1],而大部分的婴儿死亡发生在新生儿期,尤其是新生儿早期。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约有75%新生儿死亡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周[2],2/3发生在出生后3天内[3]。
图片来自ActionplanforhealthynewborninfantsintheWesternPacificRegion(-)
年全球范围内新生儿期死亡约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46%。而在中国,这一数据为48%[4],仍高于全球平均。中国被联合国列为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超过40%的35个优先干预国家之一。
其实,很多新生儿死亡可以通过简单、经济的干预措施来有效避免。在分娩过程中和出生后立即进行一些基本的新生儿保健服务(如,新生儿保暖、母乳喂养和脐带护理等),就能降低约22%的新生儿死亡[3]。
在这一背景下,WHO于年制定开发了《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建指南(EarlyEssentialNewbornCare,EENC)》[3,5],以帮助西太平洋区域减少新生儿死亡,促进新生儿健康。本文将帮助广大为新生儿提供服务的医护人员(包括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士、儿科医生等)更好了解EENC及其背后的循证依据。
EENC的三大策略包括:
1.“第一次拥抱”
2.预防并护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3.预防并护理患病新生儿
EENC核心干预措施见下表所列[5]。
作为EENC的关键内容,“第一次拥抱”针对所有新生儿,这些基于现有最佳医学依据的改善方案简单实用、成本低廉,旨在改变对新生儿有害的一些现行常规操作。
01
立即擦干
现行临床常规操作
EENC改善方案
延迟擦干
出生后立即、彻底擦干身体:
提倡在娩出后5秒内开始彻底擦干新生儿,在20-30秒内完成擦干动作。
出生后第一分钟被称为黄金一分钟("Goldenminute"),除了必要的新生儿评估,保持体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低体温将直接或间接增加新生儿死亡率。预防新生儿低体温包括一系列措施,包括保持产房的适当温度(26-28℃)以及无空气对流、生后立即擦干、与母亲肌肤接触、延迟洗澡等。彻底擦干身体不仅能预防低体温,还可刺激呼吸[6]。
02
即刻肌肤接触
现行临床常规操作
EENC改善方案
母婴分离
即刻肌肤接触:
生后1-3分钟开始,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保持不间断的持续肌肤接触至少90分钟(包括早产、患病、剖宫产)。
新生儿出现觅乳征象时指导母亲开始母乳喂养。
以上图片均来自WHO/UNICEF发布的ActionplanforhealthynewborninfantsintheWesternPacificRegion(-)
获得权威组织一致推荐的肌肤接触常常被比喻成母乳喂养的“万金油”,它有助早期建立有效吸吮和喂哺行为,提升新生儿的体温、血糖和代谢稳定性,使呼吸规律,促进母体分泌催产素,帮助子宫收缩,促进母婴间的互动和连接。国际泌乳顾问组织(ILCA)在《建立纯母乳喂养临床指南》中也指出:应保持母婴肌肤接触直至完成首次母乳喂养[7]。
03
晚断脐
现行临床常规操作
EENC改善方案
早结扎脐带
(出生60秒之内)
晚断脐:
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约生后1-3分钟)断脐。
图片来自:WHOinformationsheet:“Optimaltimingofumbilicalcordclamping,”Essentialdeliverycarepracticesformaternalandnewbornhealthandnutrition.Found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