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4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共同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珠海开幕。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儿科事业蓬勃发展,儿科队伍不断壮大,儿科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社会的持续支持,也离不开儿科前辈们建议前赴后继的努力和奉献,更离不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锲而不舍的奋斗。本刊节选儿科年会三位学组组长的精彩报告,今天与读者分享黄国英教授的报告。
?黄国英教授
报告人
医院黄国英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是导致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新生儿先心病出生后在出现严重症状之前漏诊率在发达国家接近50%,在我国则超过70%。
年以来,医院课题组先后开展了2项大样本、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第一项研究(n=)评价了出生后6h~72h期间采用经皮血氧饱和度+临床评估在筛查新生儿重症先心病中的有效性,发现筛查新生儿危重先心病和重症先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93%和90%;同时发现经皮血氧饱和度+心脏杂音可以取得相同的敏感度,而假阳性率显著降低。该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杂志TheLancet(年,影响因子45.),该杂志同期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样本的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家首次采用多中心研究证明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的可行性,为政府推动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提供了足够多的重要科学依据。
上述结果在随后的第二项更大样本(n=)的研究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即两项指标的组合(经皮血氧饱和度+心脏杂音,成为双指标法)在新生儿早期筛查重症先心病具有很高的敏感度(92%)和特异度(>98%),研究成果发表于儿科学著名期刊Pediatrics(年,影响因子5.73)。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年上海市全面推广“双指标法”,将先心病纳入上海市常规新生儿筛查项目筛查,两年来有例重症先心病患儿在生命早期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挽救了幼小的生命。在上海成功经验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就开展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和论证,于年在全国推广该项工作。目前已经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工作进展情况良好。该项工作是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典范,对于显著降低我国婴幼儿病死率和致残率,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精神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21期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