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2(06):-
作者:吴勇,刘小清,曲艳吉,陈寄梅,岑坚正,周成斌,欧艳秋,温树生
摘要
目的
总结至年单中心在新生儿期应用外科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救治效果。
方法
前瞻性和回顾性收集年1月1日至年6月30医院应用心脏外科技术救治的先心病患儿资料,共例。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时期新生儿手术例数、院内病死率、先心病病种及手术方式指标。
结果
~年共进行了3例新生儿先心病手术,分别为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2例、法洛氏四联症1例;手术方式分别为主肺中央分流术、动脉调转术和室间隔修补、主动脉~肺动脉人造血管分流术;出生孕周37~43周,手术时出生天数11~28d,手术时体质量2.8~3.0kg。年1月1日至年6月30日三年半时间与年1月1日至年12月30日五年时间比较:手术例数明显增加(例vs.例);院内病死率明显下降(8.5%vs.21.7%)。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和心脏骤停。新生儿期手术的主要病种为:大动脉转位、全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离断、动脉导管未闭等。
结论
~年的十二五期间,新生儿先心病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院内病死率明显下降。在新生儿期实施先心病矫治手术,可救治危重先心病患儿,减少婴儿死亡。
新生儿阶段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如大动脉转位(D-TGA)、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型(PA/IVS)、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等,对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的正常发育和生理功能均有极大的影响,此阶段患儿病情危重,自然病死率高,患儿往往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需要在出生后尽早纠治[1]。然而,在新生儿期进行心脏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是对外科医生极大的挑战。随着心脏外科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及围术期监护技术的提高,使新生儿期心脏手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于年开始进行新生儿心脏手术,逐步优化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技术,逐步缩短了我国在新生儿先心病治疗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本文总结了至年单中心在新生儿期应用外科技术对新生儿先心病的救治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应用心脏外科技术救治的新生儿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共例。年1月至年6医院病案病例资料收集,年7月至年6在建立了临床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了前瞻性病例资料收集。按照时间年度及临床优化技术实施阶段将研究分为3个五年:~年为第1个五年,是我院开展新生儿心脏手术的起步阶段;~年为第2个五年,是我院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并开展临床治疗新技术研究阶段;~年为第3个五年,是我院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并持续改进、优化临床治疗技术阶段。
1.2研究的关键技术
1.2.1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以二维超声获取心脏基本切面,测量心脏各房室、大血管径线;应用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对心腔、瓣膜、血管内血流进行测量和观察。对复杂先心病进行多切面、多方位系统观察,并遵循先心病节段分析法进行全面探查、分析。规范测量、操作流程,包括:评价胎儿发育概况;分别获得5个重要的心脏切面;获取准确全面的测量参数(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主动脉及动脉导管内径,室壁厚度,卵圆孔大小等);评价心腔、血管内及瓣膜血流情况;重要切面的获取方法、显示结构及可诊断的先心病等。
1.2.2新生儿体外循环技术随着体外循环设备的进步,逐渐采用具有涂层材料的新生儿人工膜肺,缩小体外循环管路,使用辅助静脉引流、改良超滤以及自体血预充等技术,减少库血使用,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全身炎症反应。在深低温停循环中采用选择性脑灌注技术,降低围术期神经并发症。对于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或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积极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进行体外生命支持,提高危重患儿的成功率。
1.2.3改进新生儿心脏手术技术(1)大动脉转位(TGA):动脉调转术是大动脉转位的解剖纠治手术。其技术要点是关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时是否停循环、停循环时间;采用Le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