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白领聊着天,突然变哑巴
扬州的小林今年36岁,在一家公司当业务员。不久前的一天中午,小林在办公室和同事聊天。聊着聊着,同事发现小林嘴唇动却发不出声,随后嘴巴斜了,反应也变得十分迟钝。
同事很快意识到,小林很像老人中风的样子,于是赶紧通知公司负责人,医院治疗。
经医生诊断,小林发生了急性脑梗,医院比较及时,经过微创手术取出了血栓。小林很快就恢复了语言能力。
“这位患者比较年轻,医院又比较及时,所以后遗症不是很严重。但是这么年轻就出现脑梗,不是正常的现象。”市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符长标介绍,“一般40岁以下得了中风的,大多都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血管畸形;但是我们对小林检查后,发现她并没有上述先天缺陷,而她平时工作压力很大,经常早出晚归,不管暑天寒天,都要在外奔跑,吃饭不准时,应该是高压工作和不健康生活方式,诱发了脑梗死。”
卒中人群为何“年轻化”?
卒中人群为何越来越年轻化呢?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的工作生活特点密切相关: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长此以往,血管极易发生动脉硬化。
神经内科闫福岭主任医师介绍说,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吃得越来越好,锻炼越来越少,导致疾病发得越多,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病人明显年轻化。糖尿病、肥胖、慢性房颤、高钠饮食是发生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运动不足也是诱发卒中的一个原因。
闫主任还表示,高压工作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卒中高发的原因之一,高压力下工作生活,容易使得血管痉挛,除此之外,高压工作者更容易出现代谢紊乱、体质指数升高、血糖代谢受损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高血压是造成卒中最重要因素!
中国卒中协会10月25日首次发布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万,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卒中分脑梗死和脑出血,是最常见的重大慢性疾病。调查显示,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万,且每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3位,女性排名第2位。
专家指出,高血压是造成卒中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4到6倍,目前我国有2.7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不理想,尤其是控制率还不到10%。
比治疗更关键的是预防!
专家指出,卒中预防比治疗重要,研究证据表明,80%以上的卒中是可以通过危险因素的控制来实现早期预防的。专家指出,卒中的预防分为两级: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卒中的一级预防就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轻体重;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每星期保持足够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级预防
卒中的二级预防就是在卒中发生后通过药物控制或其他治疗手段避免再次复发。
除了仍需要继续控制危险因素之外,还需服用的药物主要是抗血栓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专家强调,这些药物都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医院复诊,避免未经医师指导而自行停药或减量。
三个动作,识别早期脑中风
一,微笑测试。让患者露齿微笑,如果他的脸扭曲不正常,就有面瘫的可能;
二,举手测试。让患者闭眼,伸出双手臂平举,如果一只手老往下掉,这时已经非常危险了,要立即送医;
三,言语测试,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这三个测试可分别早期发现面瘫、偏瘫及语言障碍,有70%~80%的准确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