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族,相传因“姬水”而得姓为姬。
弃,周的始祖,为有邰(tái)氏女姜嫄(yuán)所生。《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弃降生的神话传说。姜嫄祈祷求子,因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弃喜好耕作,观察土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种植庄稼,百姓都仿效他。帝尧听说以后,就任用弃为农师,天下人都因此获利,他立下了功劳。帝舜说:“弃,百姓最初忍受饥饿,你担任后稷来播种各种谷物。”于是他被封在邰,号称后稷,另外以姬(jī)为姓。周族在姜嫄所生活的时期大约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但至弃所生活的时期时,已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所以说弃是周族的始祖。
古公亶(dǎn)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不堪戎狄的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诗经》中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人成为黄河领域共主的大商王朝的臣民,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
古公的大儿子叫太伯(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吴氏,名泰。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公亶父,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二儿子叫虞仲。太姜生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娶太任,太任生下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有圣明的征兆。古公说:“我的后代一定会有成大事的人,也许就是昌吧?”大儿子太伯、二儿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要立季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人就逃亡到荆蛮地区,身体刺上花纹,剪断头发,就是为了让位给季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
周文王姬昌(约前年―约前年),姬姓,名昌。周朝奠基者,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姬昌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商纣暴虐,他知而叹惜,崇侯虎在纣王的面前陷害西伯说:“西伯行善积德,诸侯都归顺他,将会对您不利。”帝纣于是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里(在今河南汤阴一带)。闳夭(hóngyāo)等人都非常担心,就去寻求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彩色骏马,有熊的九辆马车,以及其他奇珍异宝,通过殷商的宠臣费仲而献给纣。纣很高兴,说:“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让我释放西伯,何况还有这么多呢!”于是他赦免了西伯,并赏赐给他弓箭和斧钺,让他拥有征伐的大权。西伯于是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并请求纣废除炮烙的刑罚。纣王应允了。
西伯暗中做好事,诸侯之间的矛盾都请他来裁决。当时虞国、芮国有人发生纠纷无法解决,他们就来到周国。当他们进入周国境内的时候,看到耕种的人彼此谦让田界,民间都把谦让长者当成风俗。虞国、芮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就已经觉得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执的,正是周人所鄙视的,我们还去干什么呢?只是自取羞辱罢了。”于是他们返回,彼此谦让而去。诸侯听说以后,都说“西伯大概是接受天命的君主”。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册封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周武王姬发,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杀害了),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长安区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zhāo)歌(朝歌是当时商朝首都)前进。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几个大诸侯并未前来会盟,因此,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后,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去探听殷商的动向。他们听到探子的3次汇报后得知,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装疯,被罚为奴;微子(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感觉无望,已经出走,隐居起来;百姓们不敢口出怨言了。武王觉得殷商已是分崩离析,众叛亲离了,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
武王即位后第四年春天,发动了空前的灭商战争。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大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也率兵前来助战,武王便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向全体将士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著名誓词,盟誓后,武王便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双方军队就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进行决战。
帝纣听说武王前来讨伐自己,他也发兵七十万用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带领百名士兵前去挑战,而他自己带领大部分士兵攻击纣的军队。纣的军队虽然人数很多,但是士兵都不愿意作战,大家都盼着武王的军队赶快攻打进来。纣的士兵都掉转武器反而攻打纣,为武王的军队开路。武王坐着战车冲进城,纣的军队马上就溃散了,背叛了纣。纣逃跑,退回城中登上鹿台,他穿上自己的宝玉衣服,投火自焚而死。武王举着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拜见武王,武王也向诸侯们回礼,诸侯都听从武王的号令。武王进入商的都城,商朝的百姓都等在郊外迎接。于是武王命令群臣告诉商朝的百姓说:“上天赐福给你们!”商朝的百姓都对着武王再拜稽首,武王也恭敬地还礼。然后,武王进入城中,到了纣王自焚的地方。武王亲自用箭射他,射了三箭以后下车,然后又用很轻的剑刺纣王的尸体,最后用黄色的钺砍下纣的头,挂到大白旗上。
牧野战败之后,纣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没有回天之力,就命人将宫里珍宝都搬到鹿台,然后放起火来,自焚而亡。史称“武王克殷”。
武王已经战胜了殷商,过了两年,他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商的坏话,于是只和武王谈论了治国存亡的道理。武王也感到很惭愧,因此他只向箕子询问了天道。武王生病。天下还没有安定,所有的大臣都非常恐惧,他们就进行“穆卜”。于是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天,愿意替武王承受痛苦,武王的病渐渐好转。后来武王去世,太子诵继承王位,这就是成王。
商朝灭亡后,周人总结能够克商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天,高高在上,默默无言,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谁好谁坏,都看了一清二楚,这才有天命和革命,有了授权和收权,更为重要的是,天是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以德为标准来为人选择君主,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