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前九篇中的头三篇仅言天,主言天之道。
前一篇《上古天真论》只言天,此篇之天,天地之先也。
中一篇《四气调神大论》所言之天为天地之天,所论为天之道。以天之四时为大序,四时四象,人之四脏与之同构、相应,“后天而奉天时”。天有四时,天之四时、四象、四脏皆首出于中一篇,生命之始动乃天之行也,天为地、为人之主,四象为五行、六节之主,人真正的生理病理体系始于本篇,始于天之四时,故立本篇之名为大论。
后一篇《生气通天论》所论为天之在人,天人一气而通应,在天之下主论人体生生之气的生理模式和病理特点,人身中的阴阳二气就是天地的阴阳二气,人生气通天者在人为营卫、四脏之精气,人身中气化的模式就是天地气化模式的再现,负阴抱阳为生命生生的基本模式,并凭此以完成生命本来的最大目标——天人相应。
1.上古天真论
(1)上古
上古,指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时代。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善以道治国,至夏商周中古时期,同样以天道为帝王之官学,天子多被教育成圣王。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道失其统而百家竞出,传承了几千年的内圣外王的天下秩序彻底被终结,道裂百家、百家争鸣意味着天下已然从文化根源上失道而大乱。
就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也已经和上古时期之人的思维产生了明显裂痕。就道的文化世代演化来看,总源头出自伏羲。经过三皇五帝延续到周朝,老子总结之前的三皇之道,写出了《道德经》,是对从伏羲至周三皇之学的集大成。此后国失道统,上古道学流于民间,裂为百家,流散而湮灭。中华民族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大成于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从秦汉以降,中华文化进入了以千年为计的没落期。
(2)天真
道裂而百家出,天隐而心志狂,秦汉犹有天道之风,宋后不见真人之容。由于春秋战国后,本于官学的天道之学逐渐流散,后世百家竞出、教门森列而心学尤盛,前者标定的是天道,后者则纵由心意驰骋。
“心生于物,死于物”,心之所睹、所思、所出、所成,皆末也、象也、人为也,天道常伦而人心惟危。以心捐道则道没,以人助天则天亡,“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天地与人本始为一,皆为道生。天真、真气、精真者,道生也,一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能提挈天地、合道而行者,道生也,真人也。
《上古天真论》为整部《黄帝内经》的总纲和原则,先天之虚无、生命之本原、中医之主线均展示在本篇中。上根利器者,得其要可以通过本篇通透中医乃至生命的本来。于生命而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即为其来去终始,中医理论的脉络从上而下贯之,就是道—天地—阴阳,精气神形与之同构相应。
篇中所列四类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各不相同。真人、至人者,以道为本,弥伦天地,合道而行,以天观天而无天人之别;圣人、贤人者,治人事天,效法天地,以天道制人伦,以天观人而有天人之分。
2.四气调神大论
“天地为万物之母”“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四气者,天行四时也;神者,自天引出万物谓之神,如精真中之信也。“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出玄,玄出神,知天命才能知神,知神不知,才能调神。人之本神(非喜怒哀乐),出于天,与天同步,以一为家。治人之要在于知天,治神之要在于服天气、明天道与天运同步同调。《素问》篇名中专以治神者有二,《四气调神大论》《八正神明论》,分别从于河图、洛书之理,以四、八之天度气数节治人之本神,不明此理,人之精神不得而治。针道有五,治神为首,针道不知敬天、奉时、合道是为妄为,妄为则乱气。
《四气调神大论》主论四时为生命之大序,四时者,天之四时。生命之动本于天,人悬命于天,故立本篇之名为大论。文中首论阴阳以四象(先天),并规矩生命之生长收藏于四时之下。
文中暗示四象分天道四象与人道四象,这为后面统论人身脏腑之全部的《六节藏象论》打下了基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天道四象,先四时后阴阳再人之四脏与之相应,为天道之顺生,如“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道四象,先四脏再阴阳后四时,为人道之逆行,人上应于天,如“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六节藏象论》)。
3.生气通天论
人的生命不能自生,悬命于天,天地之大德曰生。人身中生生之气本于天,故能通天、应天。道出天德地气,德流气薄并生生不息以有万类,万物受天地之气而各领性命。生气通天者,言人生生之气本自天授故能通天,天地气化模式就是人身气化模式,天人同构也。
人身中的阴阳二气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二气、人身气化模式本就与天地气化模式同构、人身气机运行本就与天运同步,此生命之大旨,亦《内经》之大旨,《生气通天论》即是气化天人同构之论。
万物皆是根据天地自然的规律和模式进行作息,唯独人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进行作息、行为和思考,万物是自觉尊天以为常,人是尊自我为常(自以为是),故万物皆可尽其天年,而人罕能尽其天年。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天之四时确立之后,《生气通天论》首次详论生命阴阳之理,其原则是:①生命之阴阳皆通乎天、本于天;②人体阴阳生生模式为阳气涵藏于阴精之中,“负阴抱阳”为生命的天下式,阴精为阳气之人体通天之气,乃经络之气与四脏之精气也。四象之阴阳本性皆属阳,动而周天,天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