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症主要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在睡眠过程中发生小便自遗,睡醒后才发现的临床病症。
儿童遗尿症其实很常见,在中国满5岁的儿童中,每7人就有1人患有遗尿症,也就是说,5岁以上的儿童遗尿症患病率约为15.2%。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家长并不以为儿童遗尿症是病,带孩子就诊的家长不足两成,也就是说,80%的家长并没有认为儿童遗尿症是病,认为它很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就不会尿床了。
虽然有部分遗尿症儿童在12岁以后症状可自行减退或消失,但也有部分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仍然会发生遗尿症状。
长期尿床会使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害羞、畏缩和不敢参与社交等,如果父母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采取打骂、威胁、惩罚等手段,会使得孩子更加紧张,委屈和忧郁,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长期尿床被认为是儿童的第三大心理创伤事件,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
孩子“尿床”这件事可大可小,是普普通通的尿床?还是需要及时干预的遗尿症?家长怎么做?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沟通
1、安抚,告诉孩子尿床不是他的错,以后就会好的;
2、不要因为孩子尿床,就责骂,甚至惩罚孩子;
3、不要因为尿床这件事羞辱孩子,或是用尿床来开孩子的玩笑,更不要把孩子尿床的事在亲戚、朋友、邻居间大肆宣扬;
4、尽量以平常心对待,尿床不惩罚,没尿床也不给予特别的鼓励,不让孩子认为尿床是他的错,避免让孩子因为尿床而羞愧。
行动上支持
1.在孩子2岁左右再开始进行如厕训练,不要急于脱掉纸尿裤,当纸尿裤里的小便不多或是几乎没有小便,就可以试着在晚上拿掉纸尿裤。
2.鼓励孩子白天正常喝水,但睡前2小时不要喝水,或是果汁、牛奶、西瓜等饮品水果。
3.鼓励孩子养成规律排尿(每天4~7次)、临睡前排尿的习惯,不要等憋得不行了才去尿。
4.告诉孩子晚上如果觉得尿急要起床上厕所,并确保孩子从房间到卫生间的路上是安全的。
5.在孩子的床单和被褥之间加防水层有一定的用处。
儿童遗尿症怎么办
儿童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和紧张,为了避免尿床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对孩子的理解与关爱就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态度沟通,并配合调整孩子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
更为关键的是,对儿童遗尿症的干预和治疗,家长一定要果断积极的,求助专业的医生,尽快有效的解决孩子尿床问题!
求医路上,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选择
康复可以离您很近也可以很远
关键在于您如何来选择
勿让健康毁在选择
精彩回顾多动孩子睡不好,怎么办?多动症只是比多动多一个字吗?导致儿童抽动的四大矛盾心理多动症与好动的区别关于儿科的针对性治疗,约专家?问费用问题等,大家可以点击文章底部阅读阅读原文,在线免费为大家解答!
名医在线涂雪松特聘专家
涂雪松教授,主任医师,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从医50余年,医院、首都儿科研医院特聘专家,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附院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主任,在参加工作的几十年间,先后从事过儿童发育疾病、脑瘫、癫痫、运动神经元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迟缓、智力低下、性早熟、矮小症、癫痫、脑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表论文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多次在英国、美国等国际前沿治疗峰会进行学术交流,临床经验丰富。
刘士东儿科院长
刘士东,医院门诊主任,对各类儿童疑难疾病有独到的见解,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内分泌疾病,小儿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取得了丰硕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尤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迟缓、智力低下、性早熟、矮小症、癫痫、脑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张海涛儿科院长
张海涛,医院门诊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会员,中国少儿医师协会理事,国际儿科联合诊疗中心特邀专家,首医院协作平台特邀专家。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内分泌疾病,小儿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取得了丰硕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尤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迟缓、智力低下、性早熟、矮小症、癫痫、脑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郑华特聘专家
郑华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特级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科诊疗与研究40余年,各类儿科疾病治疗经验丰富。参加编写《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等数10部专著,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刊发论文50余篇,长期致力于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小儿神经发育疾病、儿童内分泌疾病国际诊疗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多次赴美、英、日、韩、德国等国参加儿科疾病高峰论坛和学术交流,并为多所国际知名医学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在儿科医疗领域享有盛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