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发育初期(妊娠12周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了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孩子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情况都需要手术的治疗。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的表现包括心功能不全、紫绀和蹲踞,以及发育不良等。
·心功能不全:新生儿心衰是一种急症,患儿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缺损,表现为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同时血压常偏低;
·紫绀:鼻尖、嘴唇、手指脚指甲处最为明显;
·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洛四联症患儿,常在活动时出现蹲踞体征;
·发育障碍:包括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其他症状:胸痛、晕厥。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
先天性心脏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方面,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发病趋势,可能是由于父母生殖细胞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另一方面,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如果母亲怀孕前三个月患有病毒或细菌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出生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此外,羊膜病变、胎儿受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糖尿病、放射线、孕早期使用一些药物、母体年龄过大,都可能影响胎儿的心脏发育,导致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医生诊断宝宝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会结合母亲的妊娠史,孩子的发育状况与体格检查,以及根据X线、超声、心电图、心脏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来综合判断。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与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传统的手术治疗与新型的介入治疗两种。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其他手术矫正需要的畸形患儿。介入治疗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但传统手术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治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
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孩子,更需要家人的更多照顾。心功能不全的孩子往往出汗较多,需要注意多喂水、勤洗澡,保证足够水分,保持皮肤清洁。另外,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过分哭闹,保证充足的睡眠。要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排便困难而过分用力会增加腹压,加重心脏负担。最后,要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保持家中空气流通,密切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