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
调皮捣蛋是小孩子的专属特权
做鬼脸?挤眉弄眼?摇头耸肩?孩子怪异行为层出不穷
大部分家长认为那只是孩子调皮
长大了就好了
但是,在此要提醒一下各位家长一句
有些看似是孩子的搞怪行为
很有可能是儿童抽动症
之前,我院就曾接诊过一个患者,小伙子16岁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阳光帅气,但是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每句话的开头都会发出同一种声音,类似打嗝的声音。通过了解得知,小伙子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有这种症状,到医院检查说他得了抽动症,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有限,医生对这类疾病的诊疗技术也不是很成熟,虽然发现的及时但是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所以就造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只要开口说话,就会先发出打嗝声。由于小时候说话老是发出怪声,被身边的朋友嘲笑,所以他变得不爱说话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仅大人们生活压力大,孩子们身上的压力也不小,除了每天要去学校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课后补习班,学习压力大是导致儿童抽动症的主要因素,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表现。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通常被分为运动性抽动(肌肉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肌肉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为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甩手、踢腿、收腹动作等。
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表现为发出吸鼻声、清嗓声、尖叫声、犬吠声、秽语等。
或许家长们也很好奇,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症呢?
目前,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与神经、遗传、胚胎发育及感染有很大关系,同时家庭教育方式、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神经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比如多巴胺分泌过度,导致患儿出现肌体抽动。
2、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
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孩子应当合理的看电视。4、器质性因素:部分抽动患儿存在非特异性脑电图异常,极少数患儿存在头颅CT的异常。抽动症患儿会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产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心理阴影。儿童抽动症不仅对孩子,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个不小的影响。当然,抽动症并非不可治疗,医院已经有很成熟的临床诊疗措施,标本兼治,达到临床痊愈的标准。这就要求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症状,早期治疗康复率更高。同时,还要求家长配合规范化管理,为孩子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好的环境。儿童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