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摇头,耸肩
还时不时
伸舌头,发怪声
这是熊孩子
吸引家长的新招数吗?
频频出现这种反常的举动,其实是孩子在向家长传递自己生病的信号,然而家长往往不仅接受失败,甚至还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来一顿“男女混合双打”。
医学上将这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称为抽动障碍,这是一种以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抽动障碍常见于5-10岁的孩子,男生患病数量要远大于女孩。
抽动障碍常见症状
抽动症障碍分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感觉性抽动障碍。
运动性抽动的症状:点头、摇头、皱眉、眨眼、挤眼、张口、噘嘴、耸肩、踢腿、甩手,以及强迫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的症状:清嗓声、干咳声、吼叫声,骂人、说脏话或重复语言等。
部分孩子会在抽动之前自述身体局部有不适感: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不适感,通过产生抽动试图缓解这种不适,医学上将此症状归为感觉性抽动障碍。
抽动症障碍的形成病因
关于抽动症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抽动障碍不属于典型基因遗传病,但它具有遗传易感性。在单卵双胎同时出现的可能很大,可达77%,异卵双胎的同时发病在20%左右。
社会心理因素。精神打击、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以及压抑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引起。
神经生化因素。人体的运动、情感、精神等相关活动均受多巴胺调节,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或是受体过度敏感时可引起大脑的运动区过度兴奋而产生抽动。
严厉管教是否就能控制住?
如果孩子只是调皮,小动作多了点,在家长看来也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也就不会寻求医生帮助了,甚至会想是不是通过严厉的管教,就能让孩子把这个“坏习惯”改了。
不是这样的哦!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患有抽动症障碍的孩子,他的小动作并不是故意的,自控发出的,而是不自主的,无意识行为。严厉的训斥可能会让孩子短暂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长时间的责骂,会让孩子继发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加剧抽动症状。
患有严重抽动障碍的孩子,不仅会引发多动症,强迫障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成年之后的社会适应性也比较差。
这才是正确的引导方式
家长在患有抽动症障碍孩子的生活中,其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像紧张,焦虑,惊吓,兴奋等情绪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剧孩子的抽动症状。
所以——
1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很重要
部分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都非常高,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很多规则和要求,经常管控、限制孩子,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这些行为都会使孩子面临很大的压力。
2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抽动“视而不见”
家长要关心和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提醒他,这是一种病,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自卑情绪。
3及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孩子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加控制,可以采用转移法,当发现抽动明显时,可以打个岔,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有事情多和孩子商量,另外多到户外活动,跟大自然多接触,起居饮食有规律,不要让孩子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抽动症家长的努力再配合上医生的治疗,孩子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