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先天病 > 先天病影响 > 抽动症的儿童不能学习ldquo需要用

抽动症的儿童不能学习ldquo需要用

发布时间:2021-4-18 18:17:07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前两天,有位抽动症儿童的家长留言问我:

徐医生,我听说抽动症的孩子只能放养,什么课外班都不能参加,也不能学习任何需要用脑的内容,成绩上也应该顺其自然,作业做不完就算了,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作为家长,我怎么觉得心里特别不踏实呢?

我想之所以这位家长会听到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大家应该都听过一种说法:不能给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太大压力,他们越焦虑,可能抽动的表现就会越严重,或者会更频繁复发。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抽动症的确切原因目前是不明确的。

现有的研究认为是多基因异常以及社会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但是人群学的数据确实显示:如果孩子处在焦虑恐慌状态之中,他们的抽动症状更有可能持续更久或者更频繁反复出现。

有研究显示,在患抽动症的群体中,出现强迫症、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概率更高。当然,这种相关性无法说明抽动症和这些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确切因果关系。

所以,对于患抽动症的低龄儿童,常见的抽动表现通常还不会严重影响生活社交或者学习,所以通常不建议使用药物。

而且,孩子的年龄也通常无法进行习惯逆转训练。医生通常的建议是让家长自己不要太紧张焦虑,不要盯着孩子的动作不放,不要总是提醒孩子的抽动行为或者因为抽动的行为表现给孩子很多的负面评价和反馈。

这样的建议基点是:大部分抽动是暂时性的,大部分慢性抽动也会在青春期之前自己消失,而且孩子的情绪紧张对抽动的进展可能不利。

当然,亲子关系中本来就存在问题的家庭,无论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都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因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亲子关系是重中之重。

如果父母只着眼于抽动,看不到孩子,看不到亲子互动里的问题,从长远来说,非常令人担忧。

在我经手抽动个体化咨询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做亲子关系调整的工作,也继而会改变家庭中的养育教育,自然也会影响孩子本人的情绪状态。

但是,文章开头这位家长所听到的建议,其实又走了另一个极端。

一方面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学习,不可能“不用脑”。学校里的学习自不必说,学校外的学习其实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与否,用脑与否,而在于教学和学习的内容是否符合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孩子的个体化特征?父母老师是否用过于功利的心态给了孩子额外的过度的压力?

识字

具体来说,同样是识字,

有的父母是通过和孩子在大量的绘本阅读中进行,

有的父母给孩子使用他们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识字软件,

还有的父母是找来一张纸让孩子每个字抄50遍反复念50遍,如果还不会就写遍。

我们可想而知,那种学习更枯燥,更不符合孩子的特点,更让孩子觉得有压力?

上课学习

同样是上课学习,

有的父母回到家里侧重于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恰当的必要的帮助的同时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向孩子传递成长性思维模式。

有的父母用自己的认知水平丈量学习的难度,所以对着孩子作业就不耐烦,怎么字那么难看?怎么这么简单的题不会?但是他们又不会以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去提供帮助和支持,往往觉得自己讲清楚了,孩子听不明白,就是孩子太笨了。

我们可想而知,孩子对学习和作业的兴趣在哪里?

课外班

至于课外班,

是因为孩子自己喜欢,还是因为父母觉得“应该”上?

是孩子的兴趣扩展,还是父母要求孩子考多少级?

学业型的课外班是否必要?

艺术类的课外班是否孩子兴趣所在?

体育类的课外班是否符合身体的发展阶段并有着适度的强度?……

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去衡量的,不是一刀切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之前的文章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可避免会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遇到一些压力,小朋友学习走路都要注意自己会不会摔倒,对吗?

成长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接触新的内容和新的环境,也有着新的期待值和义务。

养育任何一个孩子,我们都不可能给他们真空的毫无压力的环境,所以关键不是让孩子生活在与压力绝缘的环境里,而是让孩子去试着面对合适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压力。

如果压力超出孩子独立应对的能力范围,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支持和适度帮助,并和他们一起面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机会在经历压力的过程中,学会应对压力的方式,获得成长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因为有着良好亲子关系作为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他们不是独自作战,而更有连接感和勇气,也更有韧性。

这个成长过程里学习来的这些自我调整和应对模式,面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感和信心,才是孩子以后独立生活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都能自如应对的基础。

对于患抽动的孩子来说,这个大原则也同样适用。所以,不要走极端,觉得患抽动症的孩子就注定脆弱,注定不能经受压力。

看到孩子这个人,给予个体化的支持和鼓励,提供安全港湾和安全基地,和他一起成长,如此就好。

-End-

往期回顾

?抽动症的病因及矫治应对

?孩子有抽动症,是不是“易碎品”?

?孩子总是动来动去,是不是多动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aomoju.com/xtbyx/696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