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从央视三套播出的《中国好音乐》里曾看到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王矜霖,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他小时候是一个“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而他,竟然依靠一把妈妈送他的吉他,用音乐来很好的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其实,患这个病的孩子并不少见,其患病率至少在0.5‰以上,只不过大多数为轻症病例。在儿科门诊,常有家长带孩子来咨询,说小孩调皮捣蛋,一直眨眼、歪嘴、摇头耸肩,越骂越厉害;也有家长带小孩来就诊,说小孩“咽喉炎”老治不好,整天发出“呵呵呵”声音清嗓子或干咳。经过询问发病经过并排除其他疾病,很多孩子确诊患了“抽动秽语综合症”。
“抽动秽语综合症”也称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Tourette综合征,是指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一年以上。其起病年龄为1-2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6-7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至少要多三倍以上。大多数多发性抽动症起病于2-15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90%在10岁以前起病,以5-9岁为多见。
就发生性抽动症本身而言,发声性抽动通常比运动性抽动出现的要晚,平均发病年龄为11岁。而秽语的起病年龄通常要比简单发声性抽动要晚,平均起病年龄为13-14.5岁,并且病程中大约1/3的病人秽语症状可以自然消失。
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科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少见于成人。通常把于21岁以后起病的多发性抽动症称为晚发性或成人多发性抽动症。
近年来此病有增多的趋势,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烦恼和担忧,如何解除患儿因病带来的压力和危害,下面我就有关家长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目前研究的新理念,以及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家长能够知晓如何配合医生治疗,对解除患儿的病痛有所帮助。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发病原因仍不清楚。有些学者认为脑部有病变,与大脑基底神经节发育及功能障碍有关,主要是神经递质功能失调,尤其是多巴胺活动过度,所以引起抽动、多动;也有些学者认为大多数儿童到了发育期以后会自动好转,用脑部病变不太好解释,可能和家庭、学校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起很大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及感染等对此病均有一定影响。
祖国医学认为:抽动,归为“风”所致;异常发音,属于“痰”作祟;秽语,以“虚”为主。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肺、心、肾密切相关。“风胜则动”,故抽动归为“风”所致。小儿肝常有余,若过度紧张,神机受累或外邪留恋,均可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引动肝风而发抽动;或因阳亢耗伤肝阴,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而拘挛抽动;风善行数变,故抽动部位多变。异常发音,属于“痰”作祟。小儿脾常不足,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水湿凝聚,则为痰饮,或情绪受挫,肝气横逆,脾失健运,水湿不行,则痰浊内生,痰浊蒙蔽清窍则神机不能畅达,从而出现不自主动作、异常发音、怪声呼叫;外邪袭表,肺气不宣,风火夹痰阻滞咽喉,咽喉不利也出现喉中异常发音。秽语,以“虚”为主。心主言、肝主语。肝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心肝亏虚,复遇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及学习紧张或感冒等诱因,耗神伤精,气阴亏损,从而言语欠聪。肾阴不足,水火失济,则心神烦躁,魂不守舍,从而出现语言颠三倒四或有秽语。阴虚火旺,则可见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气血淤滞可致久病不愈。
二.抽动症的诱发因素:
1.围产期因素:母体孕期精神紧张、高热、先兆子痫、难产、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剖腹产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
3.精神因素:惊吓、情感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强的动画片,过度打电子游戏等。
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5.其他因素: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三.临床症状
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症状复杂,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心理行为症状。往往病程比较长、病情容易波动,时好时坏,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的倾向。通常以眼部、面部和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歪嘴动作或摇头等,尔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可从简单运动发展为复杂运动性抽动。近年来,还注意到在许多患儿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如压迫感、痒感、热感、冷感或其他不适感等。秽语即说脏话、痞话的发生率不足三分之一,并非此病的必备的诊断条件。
1、运动性抽动
本病临床特征为突然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症状通常始于头面部,症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累及部位可以沿头面部-颈部-肩部-上肢-躯干-下肢的顺序发展,部位可为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根据涉及肌群范围、特征性几严重性分为简单运动性抽动复杂运动性抽动。简单运动性抽动为突然发生的、短暂、重复无目的的动作,通常是一个或几个较小的肌群受累,常常是暴发,平均时间为1-3秒,其与复杂运动性抽动有时难于区别,但突然的特点是可以识别的。复杂运动性抽动较慢,似有目的性,包括多组肌群受累,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2、发声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分为简单发声性抽动和复杂发声性抽动。前者常表现为反复发出似动物的叫声、哼声、清嗓子声等;后来常表现为反复发出似有意义的语词声,包括秽语、模仿言语及重复言语。
所有多发性抽动症病人最终均出现发声性抽动,其是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诊断之一。大部分病人是先出现运动性抽动,以后才出现发声性抽动;也有部分病例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同时起病。发声性抽动常出现在病程的1-2年之后,即运动性抽动发生后的1-2年才表现出发声性抽动。发声性抽动也可以与运动性抽动同时发生或者先于运动性抽动发生。发声性抽动普遍具有口齿不清,鼻音及语言延迟、音调的强弱不均等特点。每在交谈中发生,尤其在句子的末尾和欲停顿时。为了纠正或掩饰出现的语言障碍,挥儿常提高音调,以喧闹音、嘈杂声喊出障碍部分,呈现高音调、多变的喧闹、嘈杂音。引起发声性抽动最常见的部位是喉部,抽动时呈爆破声、呼噜声、咳嗽声、清喉声或发出啊啊、吭吭、喔喔、吼叫等声音;其次是舌肌抽动,发出咂舌声、“咔哒”、“滴答”、“嘶嘶”、“虚”、声等;鼻部抽动呈现喷鼻声、吸鼻声、气喘声或嗤之以鼻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等;膈肌抽动表现为阵发性吸气样动作等。
多发性抽动症属于发育障碍性疾病,牵涉到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既往认为属于终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自然完全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良好。
抽动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自然缓解,大多数患儿在长大成人后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少数病人症状迁延,可因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异常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资料表明,大多数的患儿在青春期过后抽动症状经过治疗可以缓解,1/4病人抽动症状明显减轻,剩下1/4病人抽动症状迁延到成年。因此,对本病的预后不宜过于悲观,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共存病症
多发性抽动症除了症状复杂外,尚有许多共存病症。有学者强调的是只要出现共存病,尤其是发病越早,则病情变为复杂而又难治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必须以治疗共存病为主才能好转,所以及时发现和识别共存病就显得非常重要。最常见的共存病症为:
(1)以注意力涣散及(或)多动、冲动为主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小儿多动症。
(2)强迫症,包括单独或同时出现的各种强迫观念与行为,持续反复地出现于思想和行动中,明知不对而欲罢不能,始终无法摆脱,有时很痛苦,可出现自残行为,如咬舌、咬破手指、损伤皮肤、毁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自杀念头,对此务必高度警惕,防止意外。
(3)品行障碍及对立违抗性障碍,二者都有反社会倾向,不可忽视,不少家长常误认为这些表现不是病态,以为只是脾气倔犟而加以打骂压制,结果病情反而加重。
(4)学习障碍,是认知功能受损,主要是阅读障碍和数学困难,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5)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症及心境恶劣,成人型的交替性抑郁躁狂症也可在儿童及青少中发病。
(6)焦虑障碍,主要是害怕与不安,如怕与亲人分离、怕亲人出事、怕上学、长期过度地怕陌生人、怕社会交往,乃至每天都为将来前途担忧、惶惶不安等。
(7)孤独症及相关疾病,包括语言障碍及与孤独症相同的Asperger综合征。
(8)攻击性行为,如表现无端挑衅、辱骂殴打、破坏砸毁行为。所以,由于病情复杂痛苦,无法自控,病程又反复迁延,患儿的生活质量较差,主要是由各种共存病所致,而非多发性抽动症本身。
五.饮食起居
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孩子生活起居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冬春季节宜避寒保暖,避免感冒,尽量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但不宜运动过度,运动过度后抵抗力下降,往往易汗出受凉更易感冒。而大量的临床观察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常诱发或使抽动症状加重;家长要监督孩子不宜长时间看动画片、玩游戏机等,这也是抽动诱发或加重的因素之一;在饮食方面,尽量不宜喝含咖啡类的饮料,以避免过于兴奋,尽量不食海鲜发物如鱼、虾、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配合治疗,这也对提高疗效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治疗
1.心理调节和治疗
老师和家长责任重大,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其它伴随症状,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儿童的自信心,防止发生其他心理问题,间接的缓解症状,起到药物治疗不能代替作用。
患儿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产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心理阴影。
首先家长不要过分的担心、紧张,对疾病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治疗。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不能批评指责,也不要总是提醒孩子控制。
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症状。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正确面对同伴的讥讽和嘲笑,正确处理好学习问题,改善学习行为,提高自信心。老师要出于爱心,对此类患儿要更加爱护,并提醒同学们不要因为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看不起。主动与患儿多接触,帮助其由于疾病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不便。在学习有所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学校和家长处理对策不当、受歧视、斥责、打骂或被停学处理,可使患儿与学校家长的矛盾激化,造成情绪抵触、违抗等情况,常常使病情加重,预后也比较差。
因此,家庭和社会的温馨对患儿的心理健康发育和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在这方面老师和家长的责任非常重大。
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可以时轻时重,呈波浪式进展。在青春期后大约40%—50%的病人抽动症状可自行缓解,25%—30%病人抽动症状明显减轻,25%-30%病人抽动症状迁延到成年,甚至终生者,但对学习及社会适应一般影响不大。但儿童期患儿由于行为怪异,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对儿童身心发育会产生较大的伤害,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攻击行为、强迫行为、自伤行为、学习困难以及自卑焦虑等。
因此,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应及时治疗,坚持生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原则。此外要注意生活饮食调理,妥善安排日常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但运动不能过量,应避免食用含食物添加剂及咖啡因饮料等食品。
2.生物治疗
MOGT技术诱发的生物DNA分子,由大脑传递至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使多动症、抽动症患者不仅从生理上同时在心理上也得到缓解并加速大脑神经突触处的传导功能,抑制大脑神经过于兴奋,使大脑神经长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兴奋点上,对患者进行治疗。
3.西药治疗
目前治疗本病的西药主要有氟哌啶醇、泰必利、可乐定等,应根据医嘱服用。
4.中药治疗
中药的大定风珠、甘麦红枣汤、扶土抑木汤及六味地黄丸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可辩证施治。
5.食疗
如:木瓜蜂蜜汤、百合鸡蛋汤对本病也有较好的调理作用。民间还有一些小妙方,如由蝉衣10g,钩藤30g组成的蝉衣钩藤饮具有平肝熄火的功效,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
如果有家长要了解更多情况,可参考下面这本书:
专业人士要更深入了解本病,可参考下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