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很焦躁。医院之间,看医生给石头做各种测试,每一种测试,都需要父母描述孩子的情况。
我一次又一次地当着石头的面对医生说,“他坐不住,手里总要玩东西;他记不住任何数字和颜色....”。石头回家问奶奶,“奶奶,我是不是病得很严重”。
是的,比我想得要严重。我以为他只是发育比其他孩子晚,伴着多动。却没想到还有记忆力低下。华西的病人太多,医生早已见惯不经,92块钱的号,只用了两分钟,甚至都没有认真听我的描述,直接开了一大堆的检测和两个月的训练。到训练的地方,护士告诉我,排队的人太多,轮到你的时候会电话通知,大概两三个月后会轮到我。
其实石头的多动在婴儿时期就已显现。在只能手舞足蹈的年纪动作频率就已经比其他同龄孩子快很多。
只是一直没有放在心上。他在2岁时就能拿着电动螺丝刀将门拆下,三岁时就已能有模有样地帮我洗碗。我以为,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所以在他不能安静坐下来吃饭时,我告诉自己这是奶奶惯的;在三岁教他认颜色,教他数数怎么也教不会时,我对自己说,他只是还没有到数字和颜色敏感期;在每天放学问他老师教了什么、今天吃了什么,他什么都回答不知道的时候,我也以为他只是还未醒事。
作为老师,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也从未逼着每个孩子都要做得一模一样,一样的坐姿,一样的答案,一样的表情....我会发自内心地对每一位不太一样的孩子的家长说,“他就是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而已,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就让他特长发展。”
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是从一节英语补习课开始的,我坐在教室后面,听那个黑人老师给他说”SITDOWN”“standup”,他却什么也听不懂,而此时的他,已经上了20多节英语课。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太知道这意味这什么。于是四处检查,确诊多动症,确诊记忆力远低于常人。尚记得以前在家长群里和别的家长聊到孩子的成绩,我说,“如果将来孩子成绩低于前五名,就要弄他。”现在看来真是打脸现场。
那时的我,知道孩子与孩子是不同的,却对DNA以及脑科学的发展一无所知。记忆力缺陷、接触性障碍、本体缺陷、前庭缺陷、多动症、抽动症.....无论哪一项,遇到了,都足以击溃每一位父母强大的自信心。
我愧疚于一到三岁执着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太多,陪他的时间太少;我愧疚于在他未满周岁时,一边给他喂奶一边打游戏;愧疚于没有坚持带着他上早教班;甚至抱怨老公在备孕时没有戒烟戒酒....
于是四处听取各种医生的建议,感统训练、经络磁、药物...虽然我知道,这一切的一切,对于这些脑科学尚未解决的问题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对于我们这些患儿父母来说,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
和全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面对自己的孩子,即使是“死马”,也要坚持“医治”。和老公一起,尽量推掉下班后的所有安排。回家反复地带着他做“逻辑狗”,陪他听英语,陪他画画,认识颜色、图形。
“数到4,就有4个。我们现在数到了4,有几只鸟?”
“5只!”
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中带着无尽的荒凉与失望。
才知道,原来电影里的搞笑片段,网上的那些搞笑段子是真的。
才真正理解,那些所谓“差生”的父母,都曾经历过什么,付出过什么。
好友安慰我,也许他只是未达到他顿悟的那个点;同事安慰我,也许他只是发育比别的孩子晚;师父告诉我,你要去想他的优点,他的动手能力强,情商很高。可是,我不敢去堵那个也许,我没有底气对自己说,我的儿子就是那个万一......
脑海中反复想起我劝丫丫妈妈就让丫丫往美术方面发展,不要逼她学习时,丫丫妈妈曾经给我说的那句话,“我就是觉得,再努力一下,她就能行。我也想对其他妈妈说,她如果考不进前五,我就弄他!”如今,感同身受。
对于未来,其实毫无信心。不敢去想他将来的成绩;不敢去想他将来是否能考上高中,是否能考上心仪的大学。灰暗的九月。希望快些调整好心态,积极乐观地和儿子去面对未来所会遇到的一切,陪他去打败一个又一个的“小怪兽”!
未来的14年寒窗岁月,注定我和儿子会遇到比普通小孩多得多的问题。会陆续记录下,老天赠予我们这段特殊旅程的点点滴滴,也和其他的“多动症孩子”妈妈共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