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西游,尽是禅机,我是天下无病,本期继续无病吟西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朝无门慧开大师的这首禅诗,淡定从容,意境深远。无欲则无事,无事则无忧,只是古往今来,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举杯消愁愁更愁,忧愁何来?唯食和色而已。
食色,性也。世人多以食色之性为本性,见色迷心,因食起见,贪恋不舍。岂不知,食色之性乃后天之性,非先天之本性,若执着于后天之性,就是以苦为乐,以假为真。所以佛家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之说,道家则是借假修真,儒家则是要知天命,“天命谓之性”,天命即是先天之本性。
黑松林,色欲之所在;碗子山波月洞,食欲之所在。“黑松林三藏逢魔”,魔生二子,一个代表“色”,一个代表“食”,因此,黄袍怪与三公主有两个孩子。《西游记》可谓是字字真言,处处禅机!若要西天取经成功,必过食色之关,所以悟空让八戒跟沙僧“把两个孩子,拿到宝象国中,往那白玉阶前掼下,可怜都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非要把两个孩子摔死在宝象国的金銮殿呢?
修行就是要归真,归真就是归到先天真性。先天真性自虚无中来,为外来主人公,简称外公。认得外公,方能识的本性,孙悟空自称孙外公即是取此意。难怪黄袍怪见孙悟空眼熟,“我虽见你眼熟,一时间却想不起姓名”,悟空道,“我是你五百年前的旧祖宗”。宝象国的国王是两个孩子的外公,外公代表本性,本性一出,后天食色之性自然消失,因此两个孩子死在金銮殿上便顺理成章,此处作者取借假修真之意。否则言而无信,草菅人命,乱杀无辜,这样的团队如何能取得如来真经?
悟空解了唐僧的虎气,“长老现了原身,定性睁睛,才认得是行者”,此时唐僧幡然醒悟道,“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唐僧复得了孙行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一心同体”即心猿归正,中医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故篇尾为“君回宝殿定江山,僧去雷音参佛祖”。
“君回宝殿定江山”,明心也,“僧去雷音参佛祖”,见性也,明心见性乃修行之根本。“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果不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