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与多动症是学龄儿童常见的神经心理疾病,两者颇有相通之处。首先,多发性抽动症病位主要在肝、脾,常涉及心、肾;儿童多动综合征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以心为主导。可见,二者的病因病机均与肝有关。其次,从病名便可看出二者均以"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动症是抽动症最常见的共患病,抽动症合并多动症的发病率约为25%~70%。
大声尖叫的小男孩
中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眨眼、挤眉、咧嘴、耸鼻、仰颈、耸肩,有的出现四肢或躯体的动作,如甩手、踢腿、跺脚、腹部抽动等,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如强迫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本病多在儿童期起病,发病率约为2.4%,近年来,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进展及复发均有所增加。
中医古籍中没有关于本病病名的直接记载,现在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脾,与中医之风证、痰证关系密切,属于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瞤、肝风证等范筹。"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精神紧张、所愿未遂等均可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引动肝风而致抽动。表现为以头、面部为主的各种频繁抽动,如眨眼、挤眉、撅嘴咧嘴、伸舌、耸鼻、耸肩、夹背等动作。小儿脾常不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乘脾,则脾虚痰聚,痰随气升,痰郁化热生风,肝风夹痰上扰,则亦出现上述一系列的"动"的症状。肝属风,"风不生善行而数变",因此,本病表现为"多动""走窜"的特点,即抽动症状的游走性,不固定性,如时而眨眼,时而挤鼻,时而耸肩,症状变化多样。可见,抽动症的发生与肝脾关系密切,风、痰是致病主要的病理因素。
从中医肝脾角度认识多动症
儿童多动综合征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旧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为特征,可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可影响患儿生活、学习、社交、亲情关系。国际上较为公认的的患病率为3%~9%。
多动症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位在心、肝、脾,以心为主导,与肝关系密切,肝阳上亢,动风夹痰上扰可引发多动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脏躁""失聪""健忘"等病证。肝经郁热,肝阳上亢,肝易动风,则出现性情暴躁,冲动易怒,多动任性,吵闹不休,注意力不集中等多动症的表现。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或疾病所伤,可致脾失濡养而静谧不足,则表现为多动少静,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言语冒失,心思不定,做事有头无尾,不能自制等。脾虚肝旺乘之,加之脾虚易生痰,热蕴痰结,肝风内动夹痰上扰,扰动心神亦会引起心神不宁、急躁易怒、多动、健忘、不寐、难以静坐、唇红口臭、胸闷纳呆等症状。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和多动症
抽动症和多动症患儿大部分属于肝风内动夹痰证,在临床诊治时多从肝脾论治,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为治则,药物可选用钩藤、石菖蒲、远志、珍珠母、白芍、茯苓、白术等。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石菖蒲开窍豁痰,化湿和中;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茯苓具有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之功效;白术健脾益气。肝畅脾健,则风止痰化,抽动和多动的症状亦会随之解除。
对于多动症或抽动症的患儿,专家提出,不要忽视心理治疗,它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尤其是患儿的家长和老师应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担心与焦虑,抽动症是病,而不是调皮、故意做作,从而正确教育、耐心帮助。合理安排病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和紧张疲劳,可开展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
一旦若发现孩子出现儿童抽动症症状,不必过于惊慌,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治疗越早恢复得就越好。平时要让孩子少看电视或玩游戏,同时要避免孩子对任何不良习惯的模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