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挺喜欢看人物专访的节目,相比于在台上的风光无限,我更想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
这几年,央视风光无两的女主持人当数董卿莫属,让无数人重新爱上古诗词的《诗词大会》,从主持人变身成为制片人的《朗读者》,两档几乎无差评的节目,不仅展现了作为主持人的那份游刃有余,更是将她的才华展露无遗。
然而在央视的《面对面》里,我看到了另一个角色的董卿。
她曾经在事业巅峰期选择离开舞台,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回归时,又多了一层身份——母亲。
没有过多的理由,她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不然就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人对“永远”这个词是有敬畏的。
40岁,拥有了事业,拥有了爱情,再拥有了一个孩子,一切都来的刚刚好。
但是初为人母,迷茫,慌张,不安,这些所有新手妈妈都会经历过的一切,她也不例外。不知道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不知道怎样去陪孩子成长,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变成怎样一副模样。
朋友的话点醒了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有看似复杂的事情,抽丝剥茧,本质往往都很简单。
孩子也成了她新的动力。
她说,我应该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侯,对我有爱、有尊敬。
于是,她华丽变身成为《朗读者》的制片人。
从头开始,意味着你之前所有的工作经验几乎都不管用,她说,就好像“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
濒临绝望,失眠焦虑,这是初期抽检《朗读者》时她的状态。但是天亮后,她依然微笑着出现在办公室,告诉同事们选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她笑着说:“我要继续成长,我不想因为他变得止步不前了。”
《朗读者》节目大获成功,董卿的名字又一次刷爆了朋友圈。
有人说,董卿的成功和她的原生家庭分不开。
董卿出身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家里藏书颇丰。
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热爱阅读。儿时的每个夏天,董卿都必须完成父母列出的书单。
原生家庭的基础,加上后天的努力,造就了舞台上这样一个睿智博学的女主持。
这种优秀的品质在传承。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问我,她说自己为孩子买了好多书,可孩子就是不读,她特别生气,问我应该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小孩。
但我觉得,她的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不听话小孩”。
于是,我问她,你买了很多书给孩子,那你平时有给自己买书吗?
”我平时每天带孩子,哪有时间看书,忙都忙不过来了,我现在全身心都在他身上了,根本没精力做其他事情。”她一脸理所当然。
我无话可说,一个不爱阅读,放弃进步的的母亲,偏偏想培养出一个热爱阅读,积极进取的的孩子,太难了。
龙应台说过,孩子小的时侯,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父母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过期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敌不上前10年对孩子的影响了。
与其责怪孩子不懂事,不思进取,不如自己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孩子。
想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成长其实很简单,只要家长不放弃对自己的成长就好。
与其在孩子长大后再对孩子说:“妈妈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继续成长的机会。”倒不如努力学习董卿,生子之后,以孩子为动力继续努力、继续成长,从而锻造出一个全新的、更美好的自己。这样的成长,让自己欣喜,也让孩子尊重。
至于生子后你自身成长的理由和方向,很简单,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希望孩子热爱阅读,那很简单,你自己先认真读书,在优质的书籍中完成深层次阅读,而不是一边自己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一边大声怒吼只知打游戏而不去读书的孩子;
你希望孩子热爱运动交友广泛,那很简单,你可以带孩子去爬山去打球,或者自己保持健身的习惯,而不是一下班就窝在家里看电视当宅男宅女;
你希望孩子将来懂得如何爱人、家庭美满,那你就先好好去关爱自己的爱人,让孩子在你身上学会爱人的方法,让孩子成长于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有一句话说: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就是这个道理。
言传身教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一生。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找出什么样的家庭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他们罗列了16项家庭因素:
1.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家庭非常和睦。
3.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最近刚搬到一个很好的社区。
5.母亲在30岁及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6.母亲在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内没有工作。
7.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8.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9.父母在家说英语(即主流社会语言,比如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10.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1.孩子是领养的。
12.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13.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14.学生经常看电视。
15.家里有很多藏书。
16.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研究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和孩子的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为:
1.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母亲在30岁及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5.父母在家说英语(即主流社会语言,比如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6.孩子是领养的。
7.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8.家里有很多藏书。
如果仔细观察这两组结果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规律:那8项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表述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其余的8项因素则指向了父母的行为,即“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
简言之,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成长原本就不是太过玄妙的事情。希望孩子好好成长也很简单,只要家长不放弃自己的成长就好了。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再对孩子说:“妈妈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继续成长的机会。”别把自己不愿再努力、不愿再继续成长的懒惰归结到孩子身上。
也许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董卿,但我们却可以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父母,给孩子更好的指引。
希望我们的生命,让孩子值得骄傲。那样,孩子的未来,也会成为我们的骄傲。
在这样的轮回里,好妈妈用自己的灵魂滋养孩子,孩子用自己的成长来回报母亲的付出。
如此这般,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