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的好学生,最后都没有达到自己可以成就的顶峰,很多人还过得不幸福?
因为他们大都焦虑地活在父母老师的高期待中。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本文的作者是榕树,他曾是一名证券投资顾问,推崇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后来他转行投身教育行业,喜欢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爱与自由”。
今天的这篇文章里,榕树讲了他自己的成长故事。
他曾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每逢大考必身体不适导致发挥失常;
他曾考入重点大学,但却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从小到大,他都活在别人的高期待中,内心深处呼唤的却是理解与接纳……
曾体验过被高期待的痛苦、或是正在对孩子满怀高期待的父母,都应该读一读榕树的故事。
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但每一次大考都严重失常我从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孩子就要听话懂事,不可以怀疑或者顶撞父母,要按父母要求去做事情。如果自己有什么需求,物质层面也好,精神层面也罢,是不可以向父母去索取的。记得小时候我的皮带用的是大人的,但我很喜欢一种新式皮带,需要一块两毛钱。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算是一笔“巨款”,但我完全没有过向父母提要求的念头,而是自己想了各种方法存钱去买。类似的,球鞋、玩具……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想方设法存钱买。但记忆里,父母从没有对我施加过身体上的暴力,这在同龄人里还是很难得的。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唯一的男孩,父母给我更多的关照,自然也对我有更多的期待。与父母的关系延续到学校,我成了一个好学生——听老师的话,帮老师管理同学,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当然在学校我对自己的需求,同样也是三缄其口。因为听话,老师会把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与规范都施加到我身上。记得一次在课堂上,教室后面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我和同学们一样,本能地转身向后看。然而,因为我这个动作,班主任生气地对我说:“怎么连你都这么没有定力?你还是班长呢!”语气中毫不掩饰的失望,让我羞愧了很久。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老师的要求是多么反人性。我为了达到老师的期望,在以后类似的事件中,都会强力克制自己。这种相处模式一开始看起来都很正常和顺利,我也在学习成绩及行为规范上很好地符合了家长和老师的期待。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期待总是会升级,相应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我为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而担忧。所有的压抑都必然要找出口,要么向外找,要么向内找。我的方式是向内找。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发生在我身上——每一阶段最重要的升学考,从中考、高考到考研,我都会发生头晕、恶心等类似中暑的现象。如果仅仅中考和高考这样,我都会选择相信是天气太热加上紧张所致。但研究生考试则是在冬季,这又怎么解释?后来,我自己分析,这其实是身体的防御机制在启动:我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我必须时时保持成绩领先的状态。但大考来临,我会感到非常焦虑,所以必须再加上一重保险,以确保万一考砸的情况下,也可以直面大家的期待。怎么办呢?我让身体生病,这样的话,考砸就有了外部的理由,而且还可以博得大家的同情,真是绝妙的计划!这个我并没有意识到的计划完美地实施着,每一次大考,我都严重发挥失常,成为考得最差的一次;而同时也确实得到了谅解和同情,大家都会说:中暑考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这个时候,我在悲痛之余,还夹杂着一丝窃喜。对好孩子、好学生标签的使用,在今天的家庭和学校依然没有退潮。为什么那么多的好学生,最后都没有在人生的各个领域达到顶尖,而且过得不幸福?因为他们大都焦虑地活在外界的期待中。从小就是孩子王最喜欢的就是“打牌”奇怪的是,虽然我是听话的好孩子和好学生,但从小我也是孩子王。成为孩子王,成绩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是要喜欢玩,会带大家玩。从弹珠到皮筋、从跳绳到爬树,我都是玩得最好的。每天只要我一有空,身边就会围起一群孩子。这也导致上高中前,我曾自恋地认为,任何领域的工作,我都会做得比别人出色。我们会到大自然里捕鱼、抓鸟、采莲、摘野果……现在我能想起来的美妙回忆,大都也来自于此。有什么新技能,大家会互相切磋、互相挑战,乐趣无穷。如果要通过报兴趣班来掌握这些技能的话,估计得报十多个班才够。作为群体的“领导者”,我的领导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只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没能体现出来。这里必须要提的一项群体活动是打牌。说来都令人难以置信,我初中的生活费,全是靠自己打牌赚来的。以至于到现在有时我还在想,如果打牌是一项合法职业,而我要是能在高中仍坚持下去,说不定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提到打牌并不是炫耀自己的牌技,而想说打牌是一场博弈,需要有冷静的心态、良好的记忆力、观察力,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等,我不仅赚到了生活费,更是让自己的大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我工作后逐步找到自己喜欢的证券行业,想必和自己的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甚至曾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都说“中国的股市连赌场都不如”。这种经历也让我相信,学问不仅来自于课堂和学校,更来自于生活与社会。同时,只要不违反法律,我们不应该贬低和限制孩子的任何兴趣和爱好。在现代社会,说不定哪天它就成了热门职业。读了那么多年的书
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虽然每次大考都发挥失常,但还是考上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然而可悲的是,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也从没有好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完全是为了升学、为了满足家长老师的期待而学习。我清楚记得高二文理科分班,虽然很清楚理科不是自己的强项,虽然文科成绩拿过全校第一,但我还是坚定(实为盲目)地选择了理科,理由是成绩好的学生都去学理科了——典型的缺乏自我主张的从众心理。高考结束填志愿,我也没问过自己一次:我喜欢什么。大学里虽然也是年年拿奖学金,但我很清楚自己十分讨厌机械设计这个专业。而大学毕业时,从专业知识来说,我完全是一知半解,某种程度上是荒废了宝贵的四年时间。后面读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思维方式都没什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