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有个妈妈咨询我,3岁的女儿因为总是在上课的时候不太专心,小动作太多,影响其他孩子上课,被老师怀疑是多动症,要医院做检查。经检查被诊断为多动症,医生建议孩子吃药,至少半年。但是妈妈觉得孩子这么小就吃这种药,担心会对孩子的神经和精神造成损伤,于是就找到了我。从事家庭教育六年多,我当然不建议吃药,而且孩子这么小,吃药一定是有副作用的。
记得前几年我有个患有幻听幻视的女孩,因为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孩子被当成了出气筒,缺少父母的理解和陪伴,孩子不跟父母讲话,老师认定孩子有心理疾病,于是就带着孩子去找心理医生。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从那以后就吃很多药,最后药物形成了依赖,就再也停不下来,吃了六年的药,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家长才开始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般不建议孩子吃药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家庭环境才是导致孩子多动症、抑郁症的根源,而父母才是这个环境的创造者。
这个三岁孩子的妈妈通过学习我们的VIP会员课程,学会了认同孩子,学会了接纳和理解孩子,学会了跟孩子道歉,也丢掉了原来的控制。她发现孩子一天比一天自觉,玩玩具也知道自己收拾了,每天跟妈妈约定的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到点自己就自觉关掉电视。幼儿园老师也跟妈妈反应孩子越来越好了,在课堂上也非常遵守规则。
其实在自动自发的课堂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焦虑症、多动症、抑郁症,吃了药也没有多大作用,最后还是因为家长的成长改变,孩子才走出来。
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