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先天病 > 先天病护理 > 读儿童青少年心理学有感

读儿童青少年心理学有感

发布时间:2021-4-20 19:58:28   点击数: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是我在学校图书馆书架上偶然看到的一本书,书的留白封面和书名顿时吸引了我,让我不禁将它借阅。

在执教生涯中,除了正常孩子之外,还曾接触多动症,抑郁症,智力发育迟缓,以及出现青春期叛逆、厌学等问题的孩子,让我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问题。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过:“育分先育人。”那么,如何育人?以我个人的理解,我想,首先应该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得他们的信任,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急需了解的一门知识。

本书由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和资深心理咨询师周治琼共同创作,书中共选取了十六个真实的案例,包括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厌学、情绪失控、人际交往、家庭关系、自我认同等典型性问题,年龄跨度为九至十八岁,实操性较强。

阅读时长:.2.5,共1天

今天在读书时,我把手机的wifi功能关闭,沉下心来读书。发现在这样的状态下,自己更能沉下心来,仿佛身临其境,跟随本书作者一起体验了书中那些孩子们各自的亲身经历,沉浸式的阅读让我的阅读速度以及感受变得更快更好了。

在这里,我将结合作者在书中的话来表达我的感受。(文章中的小五号字体均为引用作者的话)

体会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叙述案例的过程中,作者先描述来访者(来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孩子)在咨询室里所做的行为、所说的话,再与其父母或者其他家人沟通,寻找孩子们会出现这些行为、说出这些话语的原因。毫无疑问,这些原因都出自孩子与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

作者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人说,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持证上岗,需要有一定的资历和审核标准,只有做父母的标准最低,也没有任何培训和考核。

在我有一次与同事讨论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时,她也曾对我说过这番话。同事是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快30年。当时听到她说这段话的时候,仿佛点醒了我,想一想,的确是这样。做父母的这份工作,标准虽低,但却又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份工作,实在是一个悖论呐。

我想,在孩子出生前,父母的教育思想应该统一,如: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去解决?

只有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统一了,也许在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上出现的摩擦会少一些。

而对于家庭的理解,书中写的一段话,我很认同:

有人说,婚姻应该是两个成年男女铸就一个足够坚硬的壳,以此抵挡外界的风吹雨打,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使彼此在压力来临时能够相互汲取力量。成熟的双方,成熟的婚姻,才能带来有安全感的家,才能让孩子面对挫折时能够勇敢地向家人求助,相信家人愿意给予,也能够给予自己支持和帮助。家需要两个成年人共同建立,从生理和心理都真正成熟的成年人。风雨来临时,两个成年人共同筑就的坚固的壳,才能真正为孩子保驾护航。体会二:两种欠妥的家庭问题处理方式(1)指责比如,一个妻子想让丈夫帮她倒一杯水,她一定不会直接说“能帮我倒杯水吗?”而是习惯性地说:“我都渴死了,你都不帮我倒杯水!”仿佛丈夫天生应该知道她什么时候渴,什么时候需要喝水一般,不然就是对她不够上心。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更加明显。比如说,想让孩子体谅自己的辛苦,妈妈一般不会说“妈妈也很辛苦,你要体谅一下妈妈”,而是说“你怎么这么自私,一点也不会体谅我的辛苦,养你也白养!”或者说“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通过指责来表达需要,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大约会引起两种反应:疏远或自责。婚姻中的另一半疏远的可能性更大,而孩子,引起自责的更多。(2)拖延对于一些暂时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许多家庭的处理方式是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能慢慢想通,接受现实。对待孩子,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常见,父母觉得孩子迟早都会接受自己的安排,孩子的看法都比较幼稚,不够长远,听听就算了,等孩子懂事了,就会明白,父母都是为他们好。只是,当今的父母们,低估了这届孩子强大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因此,在与孩子说话之前,需要对自己的话进行斟酌:“这样的话语和孩子们说了之后,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和影响呢?”文章中也这样提到:要培养自信、阳光的孩子,就需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来陪伴。情绪不好的状态下,说话前,请三思,哪怕对方只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小小的自尊世界,需要家人共同耐心守护。另外,我们应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尊重。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意识到大人们是愿意听到他们的心声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大人们所在乎的。体会三:如何做“足够好”的父母?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想成为“足够好”的父母,做到60分就够了。做到了分,就是过分好,过分多了,不是你的责任你也去做了,该孩子自己处理的事情你也帮他处理了。很多时候,家长问我:“孩子出了问题,我该做点什么呢?”我答:“不是要做什么,是要不做什么,是不要多做。”少做,不做,适时无能,也是为人父母之道。当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起我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分享给大家:看完这个视频,我内心不禁暖意融融。不仅因为孩子父亲的耐心的教育方式,还因为这位宝宝可贵的同理心实在令人暖心。看到视频下方的网友评论说:“暖暖的老爸,用耐心教出爱心宝贝!”也有网友评论道:“爸爸转身时孩子的一句话,足够说明问题。这对父母平时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孩子就变成什么样子。”更有网友针对中国与国外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对比评论:“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就是等到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国外的教育方式,不是帮助、而是告诉你方法,让孩子开动自己的大脑。让孩子学会怎么爱能让自己的大脑运转起来想办法。教育的方法与方式尤为重要。”作者在书中也这么说道:孩子就是个奇怪的生物,如果不能像父母期待的那样去发展成长,父母便接受不了,总想扭转,总想催促,总想做点什么才安心。却不知,父母倒是心安了,孩子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彻底“袖手旁观”了。促进孩子成长,是要把孩子藏在父母背后的手拉出来,珍重地告诉他:“这是你的手。”进而鼓励他,“去吧,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手去尝试,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世界。”我想,当教育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孩子解决了问题;而是让孩子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不要怕孩子不会,不要担心孩子会弄脏自己的衣服,不要担心孩子会摔跤,不要担心孩子遇到挫折会难过,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在过程中慢慢产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会去尝试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精神是十分宝贵的。对于本书的体会,我先简要地谈这么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这个事业,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时也引用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的一句名言:Ateacheraffectseternity;hecannevertellwherehisinfluencestops.--HenryAdams努力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自己也要不断成长,以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加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aomoju.com/xtbhl/700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