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自感有点标题党的意味,但是这是一个值得做父母深入思考的命题,很多次在先生和我的教育理念不能取得一致的时候,通常会被扣以慈母多败儿的帽子。孩子养育过程中母亲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严和慈之间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爸爸妈妈在分工上应该是严父慈母,还是严父严母?我想很多家庭都会有类似的困惑。
我自己生长的在一个严父慈母家庭,在母亲温暖的爱的滋养下,没有被宠成败儿,长大后一直都对父母百般的呵护,并且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无论跟父亲还是母亲都有着说不完的话,彼此之间从未红过脸。所以我一直不相信慈母真的能够养出败儿,慈母不等于没有原则,不讲规则,没有是非,不教底线。
所谓的严母虎妈,如果不懂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遇事没有耐心,上来就是一顿臭骂乱揍,绝无可能养育出很好的孩子,甚至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心灵伤害。但是我也坚信没有原则的溺爱,不懂教育之方的愚昧母亲,就是在毒害孩子。
先说说我的母亲是如何宠爱着我的吧,只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足以。
那年我三岁,跟随母亲从北京转车回老家探亲,在北京站,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自动扶梯,那对我来说是多么新奇的东西,于是我反反复复的一次次的坐上坐下,母亲就这样陪伴着我,一直到半夜一点钟,足足几个小时反复乘坐扶梯上下,终于看到我有些疲倦了,母亲叫着我的小名,问我坐够了吗?我回答“嗯“,然后心满意足的跟着母亲休息去了。
这件事在我印象中模模糊糊,已经分不清是自己的记忆还是听母亲讲留下的印象。但是当我长大后,开始学习养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一个非常伟大母亲。因为当我做母亲的时候,有太多的书,有太多的资讯可以让我去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让我有机会通过学习成长为一个称职的母亲。而我小时候,一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没有书,没有互联网让母亲们学习,养育孩子更多的是靠传统的传承和自然的母性。可以想象,旅途疲惫不堪,火车站吵嚷混乱,一个三岁的孩子,坚持要反复坐电梯,有多少父母会耐着性子陪伴,会有多少父母面对孩子的坚持,失去耐心最后以当众孩子屁股挨巴掌,并且被冠以任性,不懂事的称号,而我很幸运!
等我做了母亲,被扣上宠坏孩子大帽子的做法不计其数,也让我来细数几个:
1.仍然是坐电梯,大家也许会有共鸣,很多孩子在某个阶段会狂热的爱上坐电梯
2岁左右的儿子,终于到了爱上电梯的年龄,无论在小区里,还是在商场里,只要有电梯,无论直梯还是扶梯,只要有梯必坐,不厌其烦地反复坐,而且后来发展到必须他来按电梯按钮,如果电梯按钮被别人按了,就会哇哇大哭,要求下电梯,等着下一波重新来过。所以那段日子,我和外婆无数次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走出电梯,陪孩子重新坐电梯,或者在商场里一次次的陪着孩子坐扶梯。
无数次因为坐电梯的事情,跟先生发生意见冲突,他认为孩子就是任性,而我和外婆就是慈母多败儿的典范。还好,我一个爱学习的妈妈,做足了功课,我了解孩子敏感器的行为特点,我了解孩子前庭发育的需要,我知道这样的“宠爱“不会宠坏孩子,终于有一天电梯狂人的日子过去了,我知道孩子的成长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你知道吗?有多少孩子的父母因为不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以爱的名义,打着为孩子好,严厉教育的旗号,严厉,简单,粗暴的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有多少次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最后得到的是父母的打骂,中国这样的严父虎妈实在不算少数。
2.心爱之物遗失
暑假一家三口去香港迪斯尼游玩,给了儿子15块港币在自动制币机上做了纪念币,儿子视做宝贝随身不离,吃饭休息的时候总会拿出来把玩。就在离港2小时前,我们坐到了饭店里,准备吃饭后赶火车的时候,儿子突然发现纪念币不见了,翻找了所有的地方还不见踪影的时候,儿子眼圈红了,眼泪忍不住地掉下来,我帮他擦了眼泪说别哭了,他说人家就是很伤心嘛!他提出来说,应该丢在刚才爸爸买衣服的试衣间里了,他坚持要回去找。
这个时候爸爸看到哭泣的孩子,开始冒火了,指责多次提醒好好保管都不停终于搞丢了,2个小时回去找肯定会赶不上火车,总之父子僵持了。
这个时候我说,这样吧,爸爸拿着行李先去火车站,我和儿子去找,计算了时间半个小时找纪念币,剩下一个半小时应该来得及,爸爸说我慈母多败儿,孩子都给惯坏了。
我跟儿子提出了几点要求:
1.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去找,如果没有找到,我们已经尽力了,就得接受后果,不要再哭再闹了
2.通过这件事情要总结经验,心爱之物一定要妥善保管
儿子擦干眼泪同意了,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了饭,我们一起出发了,途中儿子发挥自己最擅长的记路的本领,我们很快原路返回,到达那家店,结果使试衣间里没有,港店服务员得知一个男孩可能在店里遗失了迪斯尼纪念币,还通过对讲机发动服务员帮忙寻找,可惜无果。离开店铺的时候,儿子眼中的泪花不见了,水分变成了满头的大汗,但是内心已经坦然接受了心爱之物丢失的结果,于是我们再次原路返回地铁站。
就在此时,遇到了爸爸,爸爸手里拿着纪念币,原来被爸爸收到了钱包里。失而复得的感觉真好,而儿子也收获了一堂很好的成长课,遇到问题首先学会的是如何去解决,如果已经努力过了就要能够坦然接受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严父虎妈会采取镇压的方式,拒绝孩子回去寻找遗失的物品,让孩子承受没有妥善保管的后果。但是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去试一下呢?让他学会弥补错误,为了心爱之物再努力争取一下,如果努力过了再去接受失去的后果呢?就算我们真的错过了火车,又如何?至少孩子学会了不放弃,去争取。
在火车上,因为赶时间没有吃饱,我胃疼犯了,儿子不时的关心我好点了没有,一下车马上张罗这给我买吃的,让我赶紧多吃一点。因为他知道妈妈肚子疼,是为了陪他找东西没有来得及吃饱,他对妈妈的疼惜溢于言表。
也许在他未来的日子需要去冒险奋力争取的是一段爱情,一个学业或者事业的机会,甚至是挽救一个生命的机会,我想这次的经历会教会他不放弃,和努力后的坦然。也因为这样的一次次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儿子和我之间的感情不断加深,如朋友般无间。
3.儿子发疯了,打架了
一天晚上,爸爸带着儿子如平常一般楼下与同龄男孩玩耍,九点钟门铃响起的时候,爸爸一个人进来,没见儿子,爸爸生气的说跟其他孩子打架了,象发疯了一样,叫不回来,我自己先回来了。我问了对方孩子的名字,下楼去找儿子,心里做好准备领浑身伤痕的孩子回来,因为对方是小区里一个历来天不怕地不怕,动不动出手打人,自行车撞人,无论大人孩子,一个体重比儿子多1/2的男孩,一直以来儿子惧怕他,躲着他,不敢还手,说心里话今天听说儿子发疯打架了,我心里不是担心和着急,而是高兴,因为儿子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突破,即使浑身伤痕回来我也是高兴的。
匆匆下楼,刚刚好遇到满头大汗的儿子回来路上。问他怎么了,他说打架了,顿时眼睛泛红,眼泪翻滚,又强忍着眨几下阻止眼泪掉下。我又问,受伤了吗?他说没有。我说那我们聊一会再回家,于是院子里一个椅子上做下。我问儿子,谁先动手,儿子说对方先动手,把自己拖下椅子甩在自行车上,自己就还击了。我让他说说整个过程,儿子有条不紊,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而且告诉我一直以来他都觉得自己打不过这个孩子,一直都敢还手,今天对方把自己逼急了,所以自己才象发疯一样打了对方,而且差点把他的自行车也摔坏了,儿子强忍着眼泪,但是还是满脸的泪水,一直以来的委屈发泄出来,但是也在等着我的批评。我跟儿子说,你今天做的很棒,我为你敢克服一直以来的恐惧挑战他而感到骄傲。儿子一头扑到我的怀里哇哇大哭起来。
哭完后,他心绪平静下来,我问他,跟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你有没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他说没有。我说,有,我发现你作为队长,不愿意接纳年龄小陌生的孩子,其他并不喜欢挑衅打人的孩子,玩耍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你,你表现反应过大,不够宽容,我说的对吗?儿子点点头。我说,妈妈希望你,不要主动去打别人,特别不能欺负比你弱小的孩子,但是遇到以强欺弱,打人的孩子,妈妈支持你反抗,要打就好好打一架。不能做畏惧强者,欺凌弱者的人。而要做不怕强者,爱护弱者的人。很奇怪,以前类似的说教很多,但是效果都不如这次。
回家后冲凉,儿子发着狠,面目狰狞着,把所有的瓶瓶罐罐都统统的扔到浴盆里,发泄着自己的情绪,我知道一直以来被强者欺凌的委屈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泄。第二天早晨醒来,还是会一张天使般的脸和善良的心。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情绪无好坏而言,情绪需要有合理的方式发泄,每当我面对儿子的坏情绪,让他发泄的时候,总会被诟病慈母多败儿。
我对于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角色中的认识是,慈母是必须的:
1.母亲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这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基础
2.母亲要了解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生理的,心理的,要能够辨别什么是任性,什么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能简单粗暴的剥夺孩子正常的成长机会,要给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3.母亲必须要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孩子心灵上的伙伴和支柱,帮他们排忧解难,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只有让孩子说出心里话,才有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严母虎妈必将导致孩子封锁自己的内心,心灵不能做到无间,何来真爱
慈母不能没有原则,孩子可以宠爱,但是不能溺爱,溺爱导致败儿:
缺乏是非观,一味护犊,不进行底线教育
不制定规则,不坚持规则,不培养契约精神
无条件对孩子付出,大包大揽,不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让孩子不懂感恩
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孩子,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做好母亲不容易,多学习,了解孩子发展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做知性,理性,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慈母,绝不会败儿!
声明:本文瑞敏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本文作者瑞敏,发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