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宝宝出生以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6~7mg/dl,就能看出皮肤发黄,部分严重的患儿还可出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甚至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症者会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分辨宝宝究竟正常不正常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母乳性喂养性黄疸的定义。
何谓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这其实反映了宝宝体内红细胞破裂后产生的胆红素,在肝脏中没有被及时代谢掉。
生理性黄疸的宝宝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就会消退,最迟不会超过2周;早产儿的黄疸持续时间则会略长,最迟会到3~4周。
早期增加母乳喂养次数,有利于胆红素的及时排泄。
母乳性黄疸于50年前首次提出,指发生在健康足月儿中、与母乳喂养相关的一种常见的未结合胆红素(UCB)升高为主的胆红素血症。
大约有1/3母乳喂养的婴儿会在出生后的前3周出现黄疸,通常在第1周之后,出现持续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特别是间接胆红素浓度可能在6~12周居高不下。婴儿除了黄疸其他均正常,这通常就不必担心。
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至于母乳中究竟是什么造成持续的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还未被确认;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不会导致核黄疸(引起脑功能障碍)。
在母乳性黄疸确诊之前,婴儿应被儿科医生评估,除外奶量不足、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肠梗阻,尿路感染或溶血等原因导致的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此外,如果结合胆红素浓度1.5mg/dl,就必须考虑肝疾病。
而一旦母乳性黄疸诊断成立,不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或治疗,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因为大多数婴儿在12周时,黄疸就消失了,特殊情况需要咨询儿科医生。
何谓母乳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管理不当是黄疸原因之一,这通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第1周,与奶量摄入不足、脱水有关系,以致于有学者称之为“无母乳喂养性黄疸”。
另外,还有其他疾病造成的黄疸,如ABO溶血或尿路感染(一般总胆红素浓度25mg/dl)——这些患儿都应按照新生儿黄疸管理。此外,还要排除奶量摄入不足综合征,以及评估母乳喂养技巧恰当与否。
综上,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当家长搞不清楚究竟是哪种时,可以在咨询儿科医生,如果情况严重,最好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检查结果来详细判断。
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
●红血球破坏过多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这类疾病仅发生在胎儿与早期新生儿。最常见的是ABO溶血性黄疸、极少数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ABO溶血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孕妇O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多数为第二胎发病。一般通过产前检查医生会做出相应的处理。
近来因为我国婚姻登记取消了婚前检查,地中海贫血的患儿逐渐增加,这些患儿在新生儿期出现溶血,发生黄疸。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因基因变异而导致造血机能缺失的一种遗传疾病。如果父母双方是基因携带者,其后代发生疾病的几率为25%。婚前检查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肝脏功能低下
新生儿感染、缺氧、窒息、低血糖、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以及一些药物,如:磺胺、消炎痛、水杨酸、维生素K3都会抑制肝酶的活性,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黄疸。
胆红素排泄异常
肝细胞排泄功能障碍或胆管受阻,可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如:比较多见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综合症。另外,先天性肠道闭锁、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饥饿、喂养延迟、药物所致肠麻痹造成胎便排出延迟,增加了胆红素的回吸收,也是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发黄疸的原因之一。
家长要做到:
仔细观察黄疸变化
黄疸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从宝宝的眼睛观察起。
注意宝宝大便颜色
肝脏处理好的胆红素会经由肠道排泄,大便因此才会带有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如胆道闭锁,胆红素堆积在肝脏无法排出,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愈来愈淡,与此同时,妈妈发现宝宝身体皮肤也出现变黄的趋势,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就医。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在宝宝两个月内尽快处理。
保证宝宝充足光照
宝宝和妈妈一起出院回家后,白天让宝宝裸露身体直接晒太阳,因为阳光中的蓝光能够让胆红素在光化反应下改变结构,便于被宝宝将排出体外,尽快远离黄疸。同时可适当给宝宝补水,加速宝宝内循环。但需要注意用黑布保护宝宝的眼睛,因为蓝光照射可对视网膜造成光化学损害。夏天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阳光不强烈时。
保证新生儿生后早开奶
吃的饱孩子出生后半小时就要开奶,新妈妈一定要做到勤喂乳,在24小时内哺乳在8~12次,或者更多。妈妈还要仔细观察宝宝是否确实有效地吸吮到乳汁。使宝宝充足地摄取乳汁。一天尿6次以上,大便每天1次以上,以及宝宝体重持续增加,就表示吃的奶量足够。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确实母乳不够就需要添加配方奶。这样才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回吸收,有助黄疸消退。
需要提请注意:
新生儿不要接触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品。孩子的衣物和被褥不要使用樟脑丸或萘储存。不要给新生儿吃磺胺、呋喃坦丁、痢特灵、阿司匹林、维生素K3,、婴儿素、七厘散、牛黄粉等药物。如果是纯母乳喂养,妈妈也要忌用氧化剂药物,忌食蚕豆,忌与樟脑丸或萘接触。
但是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而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因此需要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旦发现足月儿胆红素浓度超过15毫克/分升(.5μmol/L)、早产儿胆红素浓度超过10毫克/分升(.0μmol/L)就要及时处理,并密切注意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因此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是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关键。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顾名思义是正常新生儿也会出现的,一般2~3天出现,4~7天达高峰,程度轻,呈亮黄色,足月儿2周内消失,早产儿可延迟到生后2~4周内消失,宝宝一般吃喝拉撒情况都好,生理性黄疸动态观察即可。
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要识别病理性黄疸,包括以下几点:
1、生后24内出现的黄疸,如果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型,B型或AB型血;或母亲是Rh阴性血、而宝宝是RH阳性血的尤其要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中医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