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效果
作者:施跃全1,薛蕴菁2,周作福3
单位:1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影像科 2福建医院影像科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与CT的影像诊断结果。
方法:选择年1月至年12月接收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75例,均给予MRI检查及CT检查,观察检查结果。
结果:MRI的疾病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诊断比,MRI检查病情严重程度的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低于CT,基底节出血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脑室内出血检出率、脑室周围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中,MRI与CT检查各具优缺点,可先给予患儿CT检查,再利用MRI检查可疑病例,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7--0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围生期时脑组织因窒息、缺氧造成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意识障碍、惊厥、神经反射及肌张力改变等为主要症状表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发病后,病情会迅速进展,病死率较高,即使患儿存活,多数存在严重后遗症,使患儿及其家庭的生命质量受到极大影响[1]。临床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目前临床中可采用的诊断该疾病的影像学方法较多,每种方法的诊断准确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院以接收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及CT的影像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年1月至年12月接收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1~6d,平均(3.2±1.2)d;病情严重程度:轻度50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病程2h至3d,平均(1.3±0.5)d。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日龄不足28d;
(3)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1)脑损伤因其他因素导致,如先天性疾病、低血糖、炎症等;
(2)合并产伤性颅内出血;
(3)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4)伴有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同步MRI及CT检查:
(1)MRI检查使用的仪器为GESign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扫描于矢状位进行,采用自旋回波T1,T2;
(2)CT检查时使用的仪器为GELightsoeed16层螺旋CT,扫描时,电压设置为kV、电流设置为mAs,矩阵×,基线选择OM线,层厚5mm,层间距5mm,从颅底开始扫描,直到颅顶结束,窗位40HU、窗宽90HU。
1.3观察指标
以临床诊断为依据,观察MRI与CT病情严重程度检查结果,计算其检出率及符合率;观察MRI与CT显示颅内出血的情况。
1.4判定标准[2]
MRI检查病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
(1)轻度,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局限,且累积的病变脑叶不足2个,病变部位灰质信号对比白质信号的模糊性较强,未损伤大脑重要功能区,无颅内出血;
(2)中度,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局限,累积的病变脑叶2~5个,病变部位灰质信号对比白质信号的模糊性较强或消失,损伤大脑重要功能区,但不足2个;
(3)重度,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局限,累积的病变脑叶5个以上,病变部位无灰质信号与白质信号的对比,损伤大脑重要功能区,且超过2个,颅内出血可见。
CT检查病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
(1)轻度,病变在两侧大脑额叶局限,病变部位的CT影像表现为点片状,具有清晰的灰质信号与白质信号对比;
(2)中度,累积的病变脑叶2个以上,病变部位的CT影像表现为大片状,具有模糊的灰质信号与白质信号对比;
(3)重度,病变部位的CT影响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影,无灰质信号与白质信号的对比,反转征甚至出现,表现为相对升高基底节、丘脑及小脑的密度。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RI与CT检出率及病情严重程度符合率比较
MRI的疾病检出率.0%(75/75);CT的疾病检出率92.0%(69/75);MRI的疾病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诊断相比,MRI检查病情严重程度的符合率70.7%(53/75),高于CT的56.0%(4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MRI与CT颅内出血检出率比较
MRI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基底节出血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的脑室内出血检出率、脑室周围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理变化过程非常复杂,脑部缺氧后,降低有氧代谢水平,在脑缺血、脑水肿影响下,脑血管调节功能发生异常,造成脑出血及脑软化坏死萎缩。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治愈后,伴有严重后遗症的患儿占据多数。随着临床影像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MRI和CT等检查为诊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新生儿脑组织尚未完全发育,辐射损伤较易发生,CT检查的扫描辐射剂量较低,不会伤害患儿的脑组织,促进检查安全性提高,同时,因新生儿具有特殊的脑组织结构,在CT扫描中更易成像。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较为常见的为颅内出血,患儿CT检查,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范围,尤其是弥漫性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助于预防脑积水的发生[3]。
本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MRI,证实了CT检查可清楚显示出血情况的作用。MRI检查的安全性较好,无辐射,在新生儿检查中非常适合,而且可用于检查全身的各个系统,特别是颅脑。MRI具有极高的组织分辨力,大脑灰质信号与白质信号对比清晰,使大脑解剖学结构清楚的显示[4]。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脑组织神经元损伤等异常变化,而且脑髓鞘化过程能够动态显示。对于微小病灶,MRI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能有效检出脑水肿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明显提高了检出率与病情严重程度符合率,原因是早期新生儿颅内含有较高的水分含量,而MRI可较为准确的检出脑水肿及颅内微小病灶,促进检出率及病情判断准确率提高;另外,在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说明MRI检查中还可准确的检出基底节出血情况[5]。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中,MRI的准确率及病情判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并可有效检出基底节出血情况,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方面,CT检查优于MRI,因此,临床诊断时,可将CT检查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存在疑问时,再进行MRI检查,使患儿疾病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师红莉,杨静.核磁共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6(3):-.
[2]黄旭红.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2(24):16-17.
[3]万志华.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当代医学,,22(2):18-19.
[4]朱来军,王友良.CT和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7(8):-.
[5]高岩.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6(16):-.
施跃全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