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曾经通过考证发现,明清两朝的二十几个皇帝有90%死于最热的7、8月份和最冷的腊月、正月。老中医都非常重视7、8、10这三个时间段及其周期,只要把握好这3个时间段,人就更容易健康长寿。
20世界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用曲线来表示,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先进入高潮期,再经历临界期,而后转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复始。
其实,西方科学家只是发现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早在多年以前,我们的古圣先贤就发现了人体一生的生命周期,《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提出了人一生五脏气血的盛衰和肾气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的周期。
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观察出来人的生命周期是以10岁为界线的。
从肾气和天癸的盛衰观察出来的人的生命周期是以7、8岁为界线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从人体气血盛衰的角度来分析,这也反映了孔子一生身体、心灵的变化过程。
《灵枢天年》中,以10岁为一周期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十个阶段,如果用动作表示,10岁五脏之气稳定,气血通畅,喜欢小跑;20岁血气强盛,肌肉结实,喜欢快走;30岁五脏之气稳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喜欢步行;40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到了极点,开始衰落,“好坐”;50岁时五脏就开始有了衰老的迹象,肝气先衰,肝开窍于目,眼睛也开始看不清楚了;60岁心气不足,喜欢躺着;70岁脾气虚弱了,皮肤枯萎;80岁肺气衰落,肺藏魄,容易说错话;90岁时,肾气衰竭,四脏经脉空虚;岁时,五脏气血虚弱,神气离去。
50岁后,五脏六腑按肝、心、脾、肺、肾的顺序衰落,这也与五行相生的顺序相符,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生长和衰落的周期规律。
关于7和8岁,这种周期的区分依据是以“肾气”和“天癸”。肾气是先天之本,天癸是先天肾精当中产生的,是肾气充足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一种物质,可以使人具备传宗接代的能力。
女子以7岁为一周期。7岁肾气旺盛,牙齿更换,头发生长;14岁月经按时而下,有了天癸,但月经本身不是天癸,天癸是一种主宰生殖能力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出现也就代表着女子此时有了生育能力,到了49岁的时候,绝经后,天癸没有了,也就没有了生育能力。
男子以8岁为一周期。肾气充实,头发茂盛,牙齿更换,16岁时主宰生殖能力的天癸出现,具备生殖能力,到64岁时,天癸尽,没有了生育能力。
但有人会说不是人人都是14岁来月事,16岁遗精,甚至49和64岁后也可以生孩子。的确,人生殖能力的有无不一定都是这个时间,这与人保养也是有一定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岐伯有云:“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但是49和64岁的说法基本上是符合人体生殖能力的规律的。
其实,在《周易》里,这种周期也有体现。《周易说卦传》中兑卦和艮卦所代表方位的数字分别是7和8。在八卦中,兑卦表示少女,艮卦表示少男,恰好与《黄帝内经》中男女周期数一致。
其实,再仔细地研究7和8,会发现很多7和8与人的生命周期有关的秘密。
我们都听说过“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原本是说孔子年寿73岁、孟子年寿84岁,这是圣人天年的两个坎,不过后来发现,很多人都在这两个年龄上去世了。
有科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反复研究,发现人的生命大致是7或者8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7年的周期是7岁到84岁,8年的周期是8岁到72岁,每个周期都有高低潮,一个周期中间为高潮期,去世的人较少,始末为低潮期,去世的人较多。73和84这两个年龄都处于古稀之年的低潮期,去世的人也就相对较多。
不仅如此,其实人的生命力在某些时段特别脆弱,最易被病魔击倒,这些时间段也都与7和8相关。
一天之中的第一个脆弱时间段是6-9点,比如心肌缺血的发作高峰是早上7-8点,心率失常是早上6-9点最为频繁。因为这些时刻,人的血压、体温变低,血流缓慢,血液浓稠,肌肉松弛,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一天中的另一个时间段是傍晚以后,心脏病发作几率再度升高。
一周之中星期一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危险时间,发病及死亡危险比其他几天高出40%,也是以7为周期的;一个月中农历十五左右(7+8),月圆之夜,月亮引起的海水潮汐,同样也作用于人体体液,这时,人体内血液压力变低,血管内外压差变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