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不到世界,但世界可以看到我们
——题记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简单的诗句,于他们,却是奢望,是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在福建福州,有这样一个人群:或因先天,或因疾病,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却无法用来寻找光明。“如果我能看得见/生命也许完全不同……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一首歌道出视障群体的生命之痛!
去发光,而不仅是被照亮
年12月的那一天,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眼见时机成熟,“福建省海峡残疾人艺术团”登高一呼,遴选组队,8位有音乐理想的视障人士聚到了一起,于福州成立歌唱组合,取名“看到”。这个名字寄托着他们闪亮的憧憬——透过音乐“看到”世界!也承载着力所能及的努力——让视障群体被更多人看到!从此,他们科学规划时间,除工作外,每周都集中排练两三次,有的要横穿整座城市,路程远的甚至要从连江、漳州赶过来。他们发单曲、排合唱、上舞台,至今已表演近千场,曾两次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声乐类金奖。
实体舞台的表演让他们听到近处的掌声,而互联网则带来了远方的关切,“朋友圈”瞬间扩大。今年5月,“看到”组合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的表演视频一夜爆红、圈粉无数,几十万浏览量是认可,更是期许,一时间风生水起,舞台+田野+网络视频,成就了1+1+1>3的效能提升,也意味着视障人士生活体验的全新解锁。
但生活技能是生存,不是梦想。“看到”组合想让暗淡的生活里有更多色彩与光亮,让缺憾的生命怒放如夏花之绚烂。看不见光,何不用歌声触摸光、听见光。眼前无光,心中有梦,就以歌唱点亮心灵的烛火,照亮自己也照亮远方。他们说:“我们看不到世界,但要让世界看到我们!”
远行人,必有故事可讲
回望来路,13年,是“看到”组合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前行的时间长度,是直面人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韧度,也是在音乐世界里走向成熟的岁月温度,更是初心不改、追逐光明的生命亮度。
第一次登上正式舞台表演,是参加东南卫视的《欢乐合唱团》节目,他们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心情:“紧张,排山倒海的紧张!”这份不安,缘于初次登台缺乏表演经验,也因为视力障碍,担心因紧张而忘词,甚至难以准确判断站位是否正对着观众。当伴奏声响起,跟唱的声浪指引着人群的方向,掌声穿过空气奔涌而来,把他们温暖地包裹其间。“那一刻,所有的焦虑都被欣喜和成就感击碎了,我觉得心中豁然开朗,柔软而又明亮。”组合的灵魂人物——声乐指导兼键盘手黄延平说。那场演出是一个丰满的开端,也拉开了一个丰盛的序幕,为“看到”组合赢得了更多发声的机会。一路走来,他们坚持以公益表演为主,为高校、社区、部队和乡村送去歌声。曾在夏日走上社区舞台用音乐“送清凉”,也在寒冬以温暖励志的歌曲鼓舞更多盲人大学生乐观面对人生。他们将歌声献给祖国以表达爱国之情,创作歌曲《光的方向》为北京冬残奥会健儿呐喊助威,创作歌曲《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为抗疫加油鼓劲。今年9月,“看到”组合部分成员还为福州一所小学送上了特别的“开学第一课”,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手工礼物相赠。别样的交流,悄然构筑起理解与共情的桥梁,让他们觉得心中温润无比。
大伙儿常念叨起那年那月那个高光时刻,那是在福州大学的一次演唱经历,“像极了开演唱会”。台下青春的跃动让台上的他们又一次沉浸式体验青春期,数千名观众的掌声、跟唱声、喝彩声在身边碰撞交织,他们踏踏实实地站上了自己人生的“C位”。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看到”组合也通过音乐获得认可,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为自己的奉献感到满足,同时也期待着“雷鸣般的掌声”,期待着成为一个发光体,去发光,而不仅仅是被照亮。
破茧成蝶,每一次振翅都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难
台上完美呈现的背后,是台下日复一日的“事倍功半”的演练。无法看见乐谱是最大障碍,因为“听”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音准、节奏的细微偏差,需要他们投入更多时间彼此磨合。器乐演奏和伴奏调试也同样“道阻且长”。演奏乐器的成员通常从年幼时便开始练习,音乐老师手把手教授指法和琴键位置,他们再一遍遍地训练,尝试将零碎的音符融汇成乐章。伴奏调试则需要使用电脑,辅助软件自动将鼠标所点之处的文字播报出声,不断试错后,方能点进目标页面。
除了这些“漫长的挑战”,他们也曾面临“舒适圈”的突破,怎样在声乐技巧提高的同时,在形式上“提鲜提亮”。年,黄延平应邀登上中央电视台《梦想合唱团》的舞台,编导鼓励他尝试插入一段舞蹈。他至今仍记得那瞬间的震惊和怯懦。舞蹈,于视障人士而言,难度不言而喻,但他依然坚持下来了,虽然有人从旁指点保护,但小磕小碰是难免的。终于成功了,也实现了“短期突破”。这份突破不仅成就了一个更丰富精彩的表演维度,也让他在之后的演出中拥有更松弛的身体语言。原来,舒适圈外仍有着充分的舒展余地尚待挖掘,跨前一步,更加海阔天空。
相比之下,记忆歌词相对容易一些。视障人士的触觉更为敏锐,唱歌时会习惯性地将歌词所描绘的事物与触觉相联想。花开有花开的动态,溪流有溪流的沁爽。“每当唱起一句歌词,一些曾经的触觉就会被唤醒激活,这是视力健全的人难以体验到的。”他们的描述是“虽然仍有一些不曾触摸过的事物需要靠想象,但记歌词于我们而言更像是‘回味触感’而非‘背诵文字’”。视力障碍让他们的感知通道和想象空间比常人更优异,也许正因如此,许多听众和观众感叹“看到”组合对歌曲的演绎,既有向内的慰藉,又有向外的包容,让人触摸到生命的欢欣与疼痛,直抵人心,直击灵魂。
自助者,天助之。13年,渐渐触摸到了心中的那抹“诗和远方”,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生命跃升,打通与光亮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所幸,“看到”组合从未把视野的边界当作世界的边界。人一旦有足够的信息吸纳量,认识的瓶颈就会被打开。自媒体传播时代,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了能被更多人看到,是时候开拓一方新的舞台——短视频平台。
今年4月,他们将部分演唱片段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试水”,起初浏览量并不可观,捧场的多是组合成员的家人和朋友。惊喜在5月降临,一条翻唱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片尾曲《渡情》的短视频一夜爆红,截至当前已获得26万+的点赞量。看着点赞量节节攀升,当即“趁热打铁”进行直播以吸引住粉丝,从凌晨1点唱到3点,粉丝数也从80多个陆续增至六位数。自此,他们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份“甜蜜的负担”:定期在每周二、四、六晚直播。
录制短视频和定期直播双轨并行,两种表演传递方式呈现了各有特色的两面:一丝不苟和松弛亲切。短视频是精选片段,一段一两分钟的视频需要长达两三个小时的录制和后期打磨。细节失误,停;灵感迸发,停。录制中途,他们常常喊停重录,尽善尽美是大家的共识。录罢,他们选出最完美的版本,配上视频特效、标题字幕,才最终上传。
相比于录制时字斟句酌的严谨,直播时的他们则多了一份随机应变的灵活。当练习已然充分,表演成了水到渠成的输出,他们就彻底放飞自我,恣意率性,跟着感觉自在地唱,不再过分纠结细微处的技巧与瑕疵,因为直播间里的氛围已足够热烈。
众所周知,短视频输出的很大一部分是情绪,是为受众提供情感安慰和情绪满足,他们便在歌曲间隙与听众互动,分享音乐进展,传递人生感悟,不卖惨、不煽情,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人。这些抒情的时刻如此私人,却又如此触发共情,因为善良、乐观、正能量从来都没有边界。
这方由他们主宰的舞台真不小,16万粉丝总量,上万人的直播间,直播间点赞数屡屡破百万,评论区的评论飞速刷过,鼓励、赞叹的留言几近“溢出”屏幕。虽然无法直接看见这些文字,来自粉丝的肯定依然成为他们面对镜头的信心和底气。为了不负众望,他们不断解锁新技能:学着控制直播公屏,不借助他人辅助独立完成直播……除了录制技术的精进,翻唱与改编也是他们钻研的重点领域。近段,他们又在“憋大招”,策划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全剧歌曲翻唱会,希望以自己的特色给经典歌曲全新的演绎,同时也不断学习潮流热歌快歌,以包容的姿态面对音乐趋势,期待赢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共鸣。
“我们很幸运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是时代的馈赠,也是我们用歌声回馈时代的契机。”“看到”组合的成员们感慨道。在线视频平台撤去了空间障碍,直播间让表演者与观众实时连接,他们心中感受到了“温柔的抵达”:观众的善意、同行的夸奖、家人的加持、潜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