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先天病 > 先天病预防 > 多动的孩子不一定是多动症,但多动症具备多

多动的孩子不一定是多动症,但多动症具备多

发布时间:2021-7-23 12:04:58   点击数:

3—6岁的幼儿园阶段,有这样一群异常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时常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干扰教师的教学活动,攻击同龄的伙伴。由于注意力的涣散,行为上的偏差,他们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与同伴交往也产生困难,因此常被教师划分为具有“多动”行为的“问题儿童”。

多动行为是幼儿的一种问题行为,其表现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容易冲动、不能自我控制等。多动行为的儿童,活动次数超过一般儿童正常水平,他们往往异常兴奋、过度活跃。多动行为常会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使儿童无法正常地与同伴进行交流,无法完成常规的游戏学习活动,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多动行为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多动行为常与多动症联系在一起,但多动行为不等于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疾病,属于病症概念的范围,多动症孩子的脑电功能、神经递质水平、执行功能等都与正常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多动症儿童多表现出:注意力缺陷、不符合年龄阶段的多动、冲动行为。多动症的病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之,存在多动行为的孩子不一定是多动症,但多动症孩子都具备多动行为的症状表现。

多动行为对于幼儿社会适应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多动行为既非多动症也非幼儿的活泼好动,但往往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不仅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而且还会妨碍正常的班级教养秩序。

第二,“多动”幼儿因常常打破班级规则而受到教师批评,易产生明显的情绪波动和冲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易怒”情绪表现,在情绪波动中幼儿往往更容易沉浸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不利于幼儿的集体社会适应。

第三,交往障碍。因冲动人性难以与身边幼儿友好相处,常因一点小事和其他幼儿争论不休甚至动手打架,进一步使得幼儿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家长面对孩子多动时必须向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孩子遵守,同时也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即要求家长做到情理交融、严爱结合,不仅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既理解尊重孩子,又会对其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严厉批评;在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的同时,又会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并不是让孩子任其发展,不管不顾。家长要为孩子设置一定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范围里,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促进孩子学习品质的形成,又能保证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则意识,不损害、不破坏他人的权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aomoju.com/xtbyf/784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