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多动症惹的祸
经典案例
幼儿园时,阿宇就已经表现比别的孩子好动,经常不能遵守纪律和游戏规则,但由于他与同伴交往良好,幼儿园本来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家长也没当一回事。
进入小学后,开学不到一个月时间,老师已多次向家长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经常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家长也发现孩子做作业特别拖拉、心不在焉,别的同学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需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还是在家长督促下完成的。作业登记经常漏项,每天的提醒、督促、批评甚至惩罚,但改善甚微。孩子开始厌学、无缘无故发脾气,让家长头疼不已。
阿宇到底怎么了,原来都是多动症惹的祸。
1
定义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
ADHD的主要症状可分为如下三类:
▲注意力缺陷
难以专注于一项任务或活动;
很快就厌烦了正在进行的任务或活动,急于马上完成它;
别人对其说话时心不在焉;
难以服从指令;
有健忘的迹象,犯一些简单的错误;
组织活动、提前制定计划方面有困难;
经常丢失或遗忘物品;
不愿意学习或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
临床表现
▲冲动行为
按次序排队时难以等待;
经常打断别人;
听到问题时不等对方说完题目并发问就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
无法控制强烈的情绪,如愤怒;
经常冒险,并且不清楚自己冒险行为的后果。
▲过度活跃
经常出现坐立不安,扭动身体;
坐不住,难以保持静态;
总是在说话;
不停地四处移动:行走、跑或爬。
分型
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可将ADHD分为如下三个亚型:
ADHD的不良影响
ADHD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因此,ADHD是影响终生的慢性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个体的影响不同,可导致不同的功能损害,进而对患者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加重社会经济负担。
ADHD患者所处时期
具体危害/影响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难养气质或启动缓慢类型,精力旺盛、多动不宁、一刻不停、自控力差、干事无长进、情绪不稳定等。
学龄前及青少年
学业困难,交往困难,丧失自尊、吸烟及外伤、网瘾、青少年犯罪等。
大学及成人时期
学业丧失,就业困难,社会关系差(容易出现婚姻不满、分居、离婚和再婚)、物质滥用。
可见ADHD在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的多个领域的功能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损害,因而早期识别和确诊ADHD尤为重要。
ADHD的早期识别
年龄阶段
注意力不集中症状
多动症状
冲动症状
学龄前期
容易转移注意力,似听非听
过分喧闹和捣乱,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
明显的攻击行为,不好管理
学龄期
不能完成指定任务,容易转移注意力
烦躁、坐立不安,走来走去,过多的语言
自制力差,难以等待按顺序做事情
青少年期
不能完成作业,容易转移注意力
主观上有不安宁的感觉
自制力差,经常参与危险性活动
ADHD儿科临床常用问卷
1
ADHD诊断量表父母版:内容涉及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核心症状共18个条目,用于ADHD症状评定。
2
Conners量表:分为父母量表、教师量表及简明症状量表,内容涉及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和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躯体问题、焦虑问题等方面,用于ADHD症状、共患病及功能损害评定。
3
困难儿童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childrenwithdifficulties,QCD问卷):内容涉及清晨或上学前、学校、放学后、晚上、夜晚、总体行为共6方面,用于ADHD社会功能评定。
ADHD的诊断标准
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最新指南指出,ADHD的诊断标准如下:
1.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的症状持续至少六个月,且达到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并直接负性的影响了社会和学业活动。
2.症状存在于两个或更多的场所(例如,在家里、学校或工作中;与朋友或亲属的活动中,在其他活动中)。
3.有明确的显示这些症状明显影响了社会、学业和职业功能。
4.排除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共患病的识别
逾65%ADHD患儿同时共患其他发育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或体躯疾病。诊疗中,特别需要注意儿科共患病,明确主次,以制定不同的治疗及管理方案。常见共患病如下:
1.睡眠问题与睡眠障碍
2.语言障碍
3.特定学习障碍
4.抽动障碍
5.遗尿症
6.破坏性行为障碍
7.孤独症谱系障碍
8.其他:尚有全面发育迟缓、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社交障碍、儿童失神癫痫、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等。
ADHD的治疗
治疗原则:4~6岁ADHD患儿首选非药物治疗。6岁以后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帮助患儿以较低用药剂量达到最佳疗效。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盐酸哌甲酯缓释剂(专注达)
盐酸托莫西汀(择思达)
小儿黄龙颗粒(专注宁)
非药物治疗
常用行为治疗
正性强化法
暂时隔离法
消退法
示范法
认知行为治疗
应用行为分析
写在最后
ADHD患病率高,对孩子和家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应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附SNAP-IV父母及教师评定表
参考文献:
[1]林志.现代临床儿科疾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廷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58(3):-.
文字、编辑/医院儿科林志、何颖
配图/源于网络(侵删)
林志主任医师
擅长癫痫、脑瘫、抽动症、多动症等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