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先天病 > 先天病预防 > 孩子对学习感觉疲惫和厌倦,是因为没有与学

孩子对学习感觉疲惫和厌倦,是因为没有与学

发布时间:2021-4-15 17:49:41   点击数:
文/霓裳01很多孩子对学习感觉疲惫和厌倦,是因为学习与他们的人生是割裂的,无法产生真正的连接。我们常常需要问自己,你让孩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许多家长很少深入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单纯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胜出,考上好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如果学习只是起到这样的一种功能,那么学习就变成了只是孩子进入大学的一张门票和获得工作的一种工具。有些家长想得更多一些,他们说,学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升技能,帮助你更好地赚钱,更好地掌握想掌握的技能,更好地谈恋爱等。但,这些依然都是实用层面上的东西。当学习成为了一个工具,意味着用完了就没有意义了,就与孩子失去了实质性的连接。于是,不少孩子高中毕业后,无论是否考上大学后,就把之前学的东西丢在一边。工作之后,那些多年学习的知识更是束之高阁,不再运用,久而久之便忘得一干二净了。如果是这样,孩子之前的努力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都是在浪费时间。那么,学习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02学习的本质是连接。我们并不否认,学习的一个最直接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功能上。但学习的本质意义,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在隐形层面上的东西。例如,读书可以让孩子穿越时空,与古人相遇,与地球另一端的伟人对话。通过学习,可以让孩子打开更多和更大的世界。学习,可以让孩子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体验更加多元化,思维更加立体,精神更加愉悦和富足。这些,就是学习与一个人生命产生的紧密连接。这样,学习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一个人才能拥有了真正长久的内在学习动力,并从中感受到愉悦感。因此,学习不仅仅是孩子刷了多少题,考试得了多少分,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或许,未来大学根本就没有门槛,或由于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太方便了,大学的功能渐渐被线上学习所取代。这样的话,我们让孩子为获取高分而拼命的学习方式,也就完全失去了工具的用途和意义。考试主要是考一个人记住了什么,但学习最关键的不是记住了什么,而是忘记了什么之后依然能够带给你的东西。后者才是真正能成为一个人生命里的东西。因此,学习的意义在于与你的人生有着多元的连接,让你的人生意义得以充分的呈现与发展。未来是变化的,知识体系更是日新月异。要想适应未来的发展,终身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才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最终能带给我们的,不是成绩,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03决定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时常听到有人说:"我家的孩子随他爸,不爱读书"或"我家的孩子没怎么管,学习上从不让我们操心"。父母的潜移默化,对孩子学习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这是很多人的一种共识。可同样的,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些父母喜欢读书,孩子却不爱学习;有些父母平时并不怎么读书,孩子却在学习中表现优秀。或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可能同时出现学霸与学渣的孩子。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决定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呢?是智商吗?显然也不是。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其实都相差无几。这些智商差不多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里,跟着同一个的老师学习,他们的表现却相差很大。孩子学习表现好不好,最重要的根源,不在于父母有没有文化,也不在于父母爱不爱读书,而在于他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暗示,能否让孩子与学习产生真正的连接。孩子天生渴望与周围环境的连接,这是他们学习的开始。当孩子与周围环境产生深度的连接,就进入了一种专注的状态,处在一种身心和谐的愉悦感中,获得一种心流的体验,这是最高效与最富有创造力的一种状态。那些有过心流体验的孩子,更容易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感觉。感觉,是连接的纽带。感觉好,才能建立连接,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学习动力与持久的专注力。感觉不好,就会切断连接。那些容易分心、疲惫、厌学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感觉,而切断了与学习的连接。不专注,其实就是切断了与所做之事的连接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04给孩子好的标签效应和良好的学习体验为什么对孩子的暗示总是很灵验,"贴标签"也往往很容易成真?因为,人在心理上有一种"期待效应",让他不知不觉地会活成别人所期待的那样。有一对博士夫妻,他们的女儿总是无法专注学习。女孩每天写作业时老坐不住,轮番上演各种小动作:喝水,找点心,吃水果,抠手,挠脸,涂鸦……女孩尤其喜欢涂鸦,一旦进入状态,几个小时也停不下来。爸爸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女儿却一点也不随自己“爱学习”的特质?起初他们很失望,像很多家长一样,在女儿学习中对她发脾气表达不满。发现这招不管用后,他们又用尽各种办法来培养女儿的专注力,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们怀疑女儿有多动症,带她去看医生。但心理医生却告诉他们,孩子不仅没有多动症,还有着很强的专注力。她在画画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专注,而且画得非常好,这就是专注力的体现。那么,为什么女孩在学习过程时表现多动呢?原来,刚开始时,父母对女孩学习要求太高,让她产生了糟糕的学习感觉与体验。后来,女孩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被父母贴上"不专注"和"多动症"的标签,于是她就会在父母逼她做不感兴趣的事情上表现出"分心和多动"。爸妈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不再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aomoju.com/xtbyf/689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