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echo小茵茵
文:粽子
01
多动症
有一天,有一对夫妻带着他们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来找我做心理咨询。一进门孩子就属于控制不住的状态,丝毫不怯生,摸摸这儿,动动那儿。妈妈的管教完全不起作用,真的没有一秒是安静下来的,这和这个年龄孩子应有的的自制力差距很大。
果真,一落座,孩子妈妈就说他们今天来就是为了孩子多动症的问题来咨询,医院,确诊了多动症,医生的意见是药物治疗,而他们不想给孩子吃药,想来看看心理治疗有没有办法。
如果是带孩子来做咨询的,我大部分情况都会一边听他们倾诉,一边留意父母的情况,明显的感觉到父母两人都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
妈妈就像一部无法停下来的打字机,坐在那里,噼里啪啦地说着孩子的日常表现有多差,整整说了接近40分钟,才被他老公打断。
而他老公在说起自己孩子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他儿子非常像他,小动作很多,焦躁不安。并且他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很矛盾,一会儿说孩子很好很优秀,一会儿又觉得孩子什么都不行。
因为见不得孩子把家里弄的乱七八糟,所以孩子基本上没有尽兴的玩过,玩积木的时候,弄得到处都是积木。孩子一边玩,妈妈一边收拾,一边抱怨。玩大米就更不可能了,自从玩过第一次,被撒到满地都是,家里就禁止给孩子玩大米。
平常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在楼下和老爷爷老奶奶聊天,老人家们都喜欢他,每次都可以聊很久。
但孩子爸妈却觉得很奇怪,三番五次找孩子谈话,让他不要再和老人聊天了,多和同龄人玩。而这个孩子因为没有从爸妈那里看到过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和同龄人在一起很容易发生冲突,基本没朋友。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不擅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婚姻生活中,不高兴就靠逛街、出去打牌这种方式转移注意力,或者吵架、骂孩子发泄。而按他们的说法,孩子已经被骂的“皮了”,刚开始还会伤心难过,后来训斥甚至打他都基本没什么反应了,嬉皮笑脸,该干嘛还干嘛。
当你了解完这样的家庭情况,这样的父母,你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多动症了。
只有一刻都不停的动,才能够避免一直听妈妈的唠叨。
只有没心没肺、做事不过脑子,才能扛得住长时间的训斥和管教。
只有和老人在一起,被夸有趣、聪明,那一刻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这样的恶性循环就是导致孩子越来越没办法融入学校生活,不懂得遵守课堂纪律,没办法和同学们正常的相处,一言不合就动手,因为他觉得那不是打架,那就是在玩。
多动症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或者是遗传,大部分是家庭教育导致的。经常简单粗暴的打断孩子的专注力,家里频繁爆发矛盾争吵,这些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都会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
而处在大脑飞速发育期的孩子,如果长期待在这样的恶劣家庭环境中,则会影响到大脑神经元的形成,从而为多动症打下了生理学基础。
家庭教育难就难在,不是你想把孩子往哪个方向教,他就会乖乖往哪个方向发展。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暴躁的人,你无论如何也养不出性格平和的孩子。
我参加过关于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学研讨会,各界专家也都在强调对于这样的孩子,家庭、父母的改变和帮助,对于孩子来说是和药物同等重要的。对于症状较重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能够改变家庭教育环境,再配合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效果都是很不错的。
如果觉得孩子有多动症,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完全不反省自己作为父母哪里做得不好,觉得自己没问题的家长。单纯靠药物治疗,治疗的进展往往很慢。这也是为什么多动症难治的原因。
02
自闭症
说完了多动症,再简单介绍一下大家同样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