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怎么诊断、怎么治疗,在国内外都有指南给出规范化的诊治流程,而且都基本一致,只是在药物上会有些细微差别,因为国内没有国外那么多兴奋剂,就只有一种。
如何诊断?诊断主要是依靠病史的采集,很多人问难道没有客观的指标可以判断吗?目前,我们的诊断标准还是依靠症状来诊断,并没有将任何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虽然,医院会做脑电生理的检查或者持续操作测试(注意力测试),但这些检查仍然属于仅供参考(还处在探索阶段),不能下定论,也就是注意力测试做出来没问题,但症状上仍然符合多动症的诊断,那还是诊断多动症。
病史采集,其实要了解的内容很多,大家看流程图就知道。其中,有个重大工程,就是要评估生态系统情况。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环境,包括学业适应情况、人际关系情况,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父母养育方式等等)。这一步有时会花几个小时来了解。
然后是共病评估,评估有没有学习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抽动障碍、情绪障碍等常见问题,超过60%的多动症孩子会共病其他问题,特别是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像近半年,在其他地方诊断多动症,在我这里才发现共病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已经有好几个孩子。)
以上若详细的评估,耗时2-3小时都算少了。
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主要是为共病诊断或者鉴别诊断服务。比如脑电图、头颅磁共振都是为了排除器质性问题。智力测试是为了排除智力发育问题。
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如何治疗?治疗的话,总体治疗原则就是:
学龄前,以行为干预为主,4岁以上孩子若情况实在很严重且行为干预失败,可考虑药物治疗。
学龄期,以药物干预为主,配合行为干预,必要时心理咨询/治疗。
成人,药物、行为调整、心理咨询可以视情况结合使用,灵活性很大。
这里所讲的行为干预是比较大的概念,包括教育培训、技能训练、认知治疗及行为治疗等。但不包括感统训练、类似舒尔特方格一类的专注力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这些治疗的地位要放在行为干预、心理治疗之后。
教育培训,包括父母老师对多动症的学习、教养方式的调整。比如很常见的正面管教也就是属于行为干预的一种。
技能培训,针对孩子不良的生活技能、社交技能进行调整。如提高社交技巧、学习记忆及计划能力等等。
认知治疗及行为治疗,则是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认知进行调整,改善情绪及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治疗主要是针对出现共病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明显自卑等)的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主要是解决心理问题。
以上所说的行为干预有些是可以父母学习后进行操作的,心理咨询则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
如果父母想学习干预的技术,可以只找一两本书学习就好(正面管教、如何倾听等,都是大同小异,核心原则都一样),然后认真操作,如果觉得操作起来很困难、不成功,也是正常现象,不用气馁。这时候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指导,找擅长这领域的医生或咨询师都可以。
希望大家在治疗的路上理智应对。多动症要重视,但不要悲观。
参考文献:
WolraichML,HaganJF,AllanC,etal.AAPSUBCOMMITTEEON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EDISORDER.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ortheDiagnosis,Evaluation,andTreatmentof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inChildrenandAdolescents.Pediatrics.;(4):e2528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58(03):-.DOI:10./cma.j.issn.-..03.
邱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