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朋哥哥
爱上博物馆
大朋友小朋友们好,我是朵朵。
说起教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一本经。在今天的自媒体环境下,印入眼帘更多的是「没有4万不配过暑假」「海淀妈妈vs顺义妈妈」的养儿焦虑。
耳博对很多家长朋友来说,像是焦虑生活之外喘的一口气。在博物馆这个公共空间,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与艺术中,寻找一些更加永恒的知识和温暖。我们希望给孩子开一扇世界的窗,让他看到的更多、更远一些。
前些年Ted视频特别火。一位讲者,就能给我带来一次精神的振奋甚至洗礼。
而这些不同领域的“牛人”演讲,全都是免费的。
在关于成长、教育、家庭的几十个视频中,我挑选了6个分享给你,平均15分钟一集,希望能给大朋友小朋友一些启发。
1/如果我有一个女儿/
萨拉·凯
开场是一首诗。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而不是妈妈,她会叫我B点(PointB),因为她知道不管发生什么,她总会找到办法回到我身边……」
萨拉·凯是一个26岁的女孩,也是位口语诗人。
在Ted的讲台上有过许多精彩,但她的表演还是让人惊叹。当然,她很漂亮,但当她张嘴时,语言、表情、手势,共同组成了极其吸引目光的气场。
她讲了自己的故事,是如何从14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用“诗”来思考,从一个俱乐部表演,到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建倡导口语诗歌的VOICE计划,再到成为一名帮助孩子通过口语诗歌表达自我的教师。
为什么“讲故事”对于人来说这么重要?中国孩子大多缺少这份表达与分享的教育,但当你和一群人在一起,说出自己的观点,你会发现:
1、有的人与你想到一块;
2、有人与你观点完全相反;
3、有人带来了你从没听过的新事物;
4、这件事情你知道,但有人带来了新角度。
表达、创作、分享,让一个孩子被聆听,也看到更多元的世界。
强烈推荐和孩子一起看,感受一次酣畅淋漓的演讲。
2
/大人能从小孩身上学到什么/
邹奇奇
这是「神童」专场的一期内容,演讲者是一个97年出生的孩子。
大部分孩子还在学童谣时,她已经在读各种书,4岁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写作,8岁出版12万字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当她开始演讲,你会惊叹于她轻松自如、逻辑流畅,甚至比大多数讲者善用“幽默”的技巧。
如果想让这个世界更好,我们真的需要向孩子学习。小孩子思考时不去想太多失败的可能,她们创作时不会被「现有状况」牵制住天马行空,她们天然相信「乌托邦」,她们不去理会难度,只负责想出好点子……
邹奇奇是很幸运的,她的父母支持她完成自己的想法,鼓励她创造、打破常规。其实想想生活中大人和孩子,学生和老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换的,只是我们真的要打从心底里对孩子有更多的信任,并怀有更多期待。
毕竟,明天是他们的。
3
/学校扼杀创造力/
肯·罗宾逊
据说,这是Ted史上播放量最大的一场演讲。
我是没忍住,笑着看完的。这位「教育专家」打破了我脑中「教导主任」或「严肃学者」的刻板印象,20分钟他布置了十几个单口喜剧级别的笑点。
他首先抛出来:什么是教育?他重新定义:教育,把我们带进无法把控的未来。
这话在这个大谈「人工智能」的时代,格外应景。
他认为,创造力和知识一样重要。孩子本身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愿意冒险、不怕错误,但是学校(教育体系),却成为了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
他说全世界的教育体系都惊人的相似,学科之间都是有等级的:排在最前面的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然后再是艺术等学科。
这是为什么呢?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把重心放在锻炼孩子大脑上。而父母和学校的终极目标,仿佛都是想培养大学教授。但这能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吗?
他在演讲中提到了3个培养孩子的标准:
第一是多样化。每个人会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人侧重听觉、有人侧重视觉、有人侧重味觉。
第二是充满活力。原创想法往往来自互动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
第三是个性化。他在这里讲到了编舞师Gillian的故事。
这位为《猫》《歌剧魅影》编舞的伟大艺术家,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坐不住的。老师建议家长带她去看医生,那时候连「多动症」还没有被发明定义。医生了解了情况后,在诊室里留下了个收音机,就离开了。
在诊室外,他们看到的是Gillian在随着音乐跳舞。医生对她妈妈说,你的女儿没有任何问题,她是个舞蹈天才。
然后Gillian被送去舞蹈学校,她在那遇到了许多和她一样用身体、用舞蹈思考和表达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寻找他的所爱,寻找他的天赋与方向。
这个演讲发生在年,15年过去了,我们更好了吗?
(文章中至多放3个视频,所以更多视频链接,请回复关键词“ted”获取)
4
/我们从在线教育学到了什么/
DaphneKoller
这又是一个很应景的演讲。
DaphneKoller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她和同伴们做了一件疯狂的、伟大的事:
「以世界顶级的优质教师资源,做成线上课,然后让它们免费对世界开放。」
这就是有名的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
它给你真正的上课体验(且一对一,课堂有测试题)、真实的作业、真实的成绩、真实的Deadline,以及有机会获得真实的证书。
这不仅是一项服务,还有每一次提交的测验、学生相互批改作业、同龄人自发组织线下共同学习——它还形成了真实的学习团队,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数据库。
这让我想起了如今在中国大火的「知识付费」。谁还没有为孩子买过几个「顶级名师」的线上课呢?互联网让教学资源变得唾手可得,你想学的,几乎没有找不到的。朵朵曾经推荐过的「可汗学院」,还有无数的「纪录片」,都是很好的资源。
但同时,学习的碎片化让我们焦虑,「买到等于学到」的自我欺骗也是对这样资源的浪费。终生学习已经是我们以及下一代必然使命,该想一想,我们学会学习了吗?
5
/孩子需要那么早上学吗?/
WendyTroxel
每个人都有过那种没睡醒被硬叫醒,一天都昏昏沉沉的感觉。
在每个中国中小学生身上,这一点尤为明显。
这个演讲中,WendyTroxel是一个睡眠研究人员,她提出让孩子睡够了,好处多多。
首先,睡眠和孩子的学习能力、记忆巩固、感情处理都有相关性,而我们常说的8~10小时睡眠,对于孩子来说,只是推荐量的最低限度。想一想,我们许多中学生晚自习一直到10点,睡觉得到11点左右,而上午第一堂早读课则是7点多就开始,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这里还提到一点,青少年的生物钟比儿童和成人还要晚两小时。当早起成为硬性要求,孩子的睡眠被剥夺,而一天的学习任务又这么重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寻求别的方式——比如大量摄入咖啡因。于是和很多上班族一样,大家都处于一种「既疲惫又兴奋」的状态。
那么睡得好有多棒呢?推迟上学带来的成绩提升,甚至能达到「小班教学」或者「更换好老师」的效果。
这个演讲我看完,非常有共鸣!回想学生时代,有多少孩子早上打盹睡过前两节课,错过的内容又需要花费成倍的时间精力来补,逐渐形成恶循环。而会学的孩子,一定是保证好自己的精神为前提,进行高效地学习。
想好好学习,不如,从让孩子能够顺应他的生物钟开始吧。
6
/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呵护/
JulieLythcott-Haims
当年轻人流行「佛系」时,老母亲似乎只认「鸡娃」。就算从心理上认可了「顺其自然」,行动上还是忍不住「管管管」。这个演讲,从根本上给了我新的启示。父母对孩子总是不自觉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