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节假日
有些孩子就开始白天不想吃饭没胃口
晚上睡觉不踏实甚至上吐下泻的
这就是典型的“过节综合征”——孩子积食了
宝宝的各个器官还没发育完全,尤其是脾胃消化功能比较弱,并且宝宝还没发育完全,对于控制进食的量没有概念,常常是碰到好吃的就使劲吃。这样暴饮暴食,不知节制,不能消化,就会出现饮食积滞的情况,中医称“食积”,老百姓也叫做“吃顶”了。
孩子积食不一定是吃多了?
小孩可能病没有吃特别多,而是零食吃得过多,吃的东西太杂或吃入过多油腻的食物了,这是积食发生的主要原因。
积食可不是小问题哦,它不仅会增加宝宝肠、胃、肾脏的负担,还可能会出现发烧、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中医常说,“饮食有节”,过节吃东西更要有节制。一不小心孩子吃多了!
那么要怎样判断宝宝积食呢?
1
食欲不振
宝宝胃口和以前比明显不好,吃几口就不愿意再吃了。
2
消化不好
宝宝腹胀、大便硬结或腹泻。
3
有口臭,舌苔变厚
舌苔变得又厚又白,口气中有酸腐味,脸颊容易出现发红。
4
睡觉不安、烦躁爱哭
脾气不好,烦躁爱哭。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经常不停地翻动。
5
手脚心发热,咳嗽发烧
体温会升高,手心、脚心发热,出现咳嗽、呕吐,发烧等症状。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症状,多半就是积食了。问题严重时,应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宝宝积食了怎么调理?
01调整饮食
1)喂食不要单一:
能吃辅食的宝宝,不可以长时间喂同一种食物,要按照月龄给宝宝添加辅食,并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2)不强迫喂食:
强迫进食或边玩边吃,容易导致宝宝消化不好。宝宝疲惫或精神紧张时,避免喂食;另外,不建议边吃边看电视。喂奶的宝宝也要注意,随着月龄稍微拉长喂奶间隔,避免频繁喂奶,加重宝宝肠胃负担。
3)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建议给宝宝吃些清淡的食物,有利于积食症状消除。多吃些易消化、半流质的食物。平时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尽量不吃油炸、膨化、高糖食物。母乳妈妈也要忌口,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02加强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消化。小月龄的宝宝可以多趴,训练宝宝抬头或翻身。大一点的宝宝不妨多进行户外活动,既有利于健康,又能促进亲子感情!
03按摩推拿
家长可以按照以下推拿方法,给宝宝适当推拿,帮助宝宝消除积食困扰:
第1步:推四横纹(四缝)次
位置:在掌面食、中、环、小指的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推~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次。
第2步:揉板门次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揉~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次。
第3步:清大肠次
位置:食指桡侧(近拇指一侧),自指尖至虎口(食指与拇指在手掌部衔接处)成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为清,称清大肠;反之为补,称补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推~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的方向是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这与补泻有关,方向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细哦!
第4步:揉天枢次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次。
第5步:摩腹5分钟
位置: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环指指肚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以掌抚摩者称掌摩法,以指抚摩者称指摩法。操作: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轻轻的摩动,顺时针摩5分钟。要领:用力要轻柔适当,速度宜均匀协调,操作频率为~次/分。指摩可稍轻快,掌摩可稍重缓。注意一定是顺时针摩动!
第6步:揉足三里次
位置:膝盖外侧陷凹下行3寸,胫骨旁开1寸。膝关节外侧间隙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操作:用拇指按揉足三里,揉50~次。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次。
第7步:捏脊5遍
位置: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手法:捏法,常用于脊背部,又称捏脊法。拇指在后,食、中指在前,三指同时用力拿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缓缓前移。
操作: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从尾骨端一直捏到颈部大椎穴,每交替捻动3次,便轻轻用力上提1次,有时可听到“叭、叭”的响声,捏3~5遍,至皮肤红润微充血而止。捏第一遍以及最后一遍的时候不用做上提的动作。
要领: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捏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做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消积小食谱宝妈快收下
南瓜泥
适合月龄:7个月+
材料:南瓜
具体做法:
1)南瓜去皮,去籽,切成小块或薄片。
2)上锅蒸熟后取出,放置成常温。
3)用研磨碗或勺子研压成泥,加入适当温水或配方奶调匀即可。
健康小贴士:南瓜的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很好的辅食食材。南瓜中含有的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加强肠胃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口感甜腻绵软,宝宝都很喜欢哦~~~
山药白萝卜粥
适合月龄:10个月+
材料:大米适量、山药、白萝卜
具体做法:
1)山药去皮,洗干净后切碎。将白萝卜洗干净,切碎。
2)将白萝卜块放入沸水中焯烫熟,研磨成白萝卜泥。
3)取一口小锅,加水煮开后放入大米,放入山药块,将米粥和山药熬煮到软烂。
4)然后拌入白萝卜泥,煮匀。
5)将山药白萝卜粥盛入碗中,放置成常温即可。
健康小贴士: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补脾养胃。而白萝卜也含有淀粉酶和粗纤维等,具有促进消化,加快肠胃蠕动的功能。非常适合缓解由积食引起的肠胃不适问题。
冰糖山楂水
适合月龄:1.5岁+
材料:山楂、冰糖少许
具体做法:
1)将新鲜山楂洗净,切成小块,去核。
2)用小火炖煮1个小时,水变的有些粘稠,山楂软烂,即可关火。
3)较小的宝宝可以可以将山楂过滤掉,在汤中加入少许冰糖,搅匀晾凉后,喂宝宝喝;较大的宝宝可以食用少许软烂的山楂,有助于消化。。
4)然后拌入白萝卜泥,煮匀。
5)将山药白萝卜粥盛入碗中,放置成常温即可。
健康小贴士:山楂是公认的促进消化的最佳水果,还能促进分解脂肪,解除油腻感觉。
老话说的好:“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要知道宝宝出现消化问题,多半是“喂”出来的。做家长的一定要避免过度喂养,给宝宝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宝宝吸收好,身体棒!
专家简介
王帅帅主治医师
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山东苏萍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主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儿科医师合作共同体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手法诊疗分会委员;山东省小儿经络推拿工作委员会委员。先后进修于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医院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指导老师,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带教老师。发表论文2篇,参编论著1部,申报省级推广项目1项。
从医10余年,以中药、针灸、推拿为特色,倡中西医并重,杂合以治,药、推、针结合治疗儿科多发病、常见病,结合脏腑点穴调理小儿抽动症,癫痫,多动症,小儿厌食等疑难病,对治疗反复易感儿,肺炎喘嗽、哮喘、呕吐、泄泻、遗尿、夜啼及小儿斜颈、马蹄足、脊柱侧弯,“X”型、“O”型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获得“滨州市优秀医师,滨州市扶贫个人嘉奖,青海省医疗援建先进工作者”。
内容来源|儿科
供稿|王帅帅
编辑|师敏
医院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