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一刻都停不下来的娃,家长们不单管得身体累,更是操心——这么动来动去,集中不了注意力,以后上学怎么办?成绩跟得上去吗?
一些孩子有多动症症状,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乱动,眼神不集中,医院获得的大多数诊断都是多动症,也就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还有的医生干脆就诊断为感统失调。
的确,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的障碍,经常发生于孩童,且发病率不低。在美国的发生率大概在9.4%,从两岁到十七岁这个年龄段都可以进行多动障碍(ADHD)的诊断。
但是在生活中,“多动症”这个词很多时候是被滥用了。
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学龄儿童中ADHD患病率达5.8%,全国共有患儿近万人。但是,此病准确诊断率仅15%,而误诊率高达40%。
多动症的误诊很大程度是因为,多动症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但并没有明确的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医生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反馈,比如SNAP-IV量表(多动症筛查),填写人是家长。而这些反馈都有局限性,家长的心理预设会影响量表判断的准确性。
一些家长,内心无法接受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甩锅给“多动症”。而另一些家长呢,说自己孩子有“多动症”其实并不是担忧,只是想秀一下自己娃有多活泼而已。但这样随随便便给孩子贴上疾病标签,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一旦孩子被误诊为多动症,可能将面临吃药和治疗对身体的伤害、不善意的眼光、老师的排斥、同伴的疏远……所有这些,都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所以,“多动”≠“多动症”,大家在使用“多动症”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多动症最大的特点是:
1活动过度
与年龄、场合明显不相称的活动增多,在需要安静的场所表现更为明显。
2注意障碍
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合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容易分心,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这里需要注意,不同年龄的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
3冲动性
情绪极其不稳定,容易冲动,也容易被激怒,即使在明知道有危险的场合下也鲁莽行事。
具体行为判断可参考以下几点,需要花2-3周的时间持续观察:
注意力很难集中不管做什么都比其他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小动作不断,丢三落四;常遗忘书本、文具等必需品。
特别“忙”比其他孩子更“忙”。不停歇地跑、跳、爬;睡觉也动来动去,睡眠很少。
不愿意聆听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故意恶作剧地打扰别人。
行为鲁莽冲动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比如冲出马路等危险行为。
情绪失控经常突然性地情绪失控,如大哭、尖叫、摔东西、打人、沮丧等。
行动协作困难很难完成简单的指示,并无视大人们的警告,导致重复犯错,且屡教不改。
如果一个3岁宝宝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环境影响,宝宝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吃饭时动来动去,那也不是多动症。
如果一些条件全都符合,高度怀疑娃确实有多动症,那就应该及时找一个靠谱的、有经验的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来帮你的宝宝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了多动症,就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行为治疗和(或者)药物治疗。
还有几个要点,可以区分孩子的“好动”和“多动”:
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注意力;而多动症的孩子做不到。
正常儿童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
正常孩子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患儿却表现得很笨拙。
中枢神经兴奋剂能使正常儿童兴奋;而患多动症的儿童服用后却表现得安静、少动,注意力呈相对集中。当他们服用镇静剂时,反而出现兴奋、多动。
如果孩子不是多动症,只是好动,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巧妙引导。
01.多做户外运动,释放“洪荒之力”首先要明确,小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精力太旺盛,首先要给足他运动的机会和时间,让他把体内需要运动的需求满足,释放他体内的洪荒之力。带他去户外运动,比如爬山、骑车、踢球等运动。
02.引导孩子喜欢一项安静、专注活动运动够了,爸爸妈妈应该再带孩子去玩一些需要静下来、需要专注的游戏,比如:一些智力游戏,学一些棋类、魔方,或做拼图游戏、画画、手工等。另外有一些体育项目也可以锻炼专注力,比如跆拳道。可以多带他去尝试几种,最后总会找到他喜欢的,有喜欢玩的,自然就会安静专注玩。
03.放下手机,高质量的陪伴家长的注意力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陪伴的时候,家长首先自己要放下手机,专心陪伴。当自己玩的时候,也不要一会儿喂水、一会儿问问题去打断他,这样反而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04.耐心对待,给孩子安排规律的作息生活有些孩子好动是因为内心不安,不知道要做什么,精力无处释放。家长这时候就要多花点时间耐心陪他们一起制定日常生活的作息表,引导他们规律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就不会不顾一切乱来,更不需要你用游戏或零食当诱饵来转移注意力。
最后,想再次强调,多动≠多动症!我们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请对孩子宽容一点,多给孩子一些耐心,等他慢慢长大。
*本文为燕迎宏老师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原创不易,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