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这样一群孩子
他们像是失控了一样
总是不停的摇头、耸肩、扭脖子
一开始
大人们误认为是孩子淘气、故意出怪相
有些家长甚至会责怪打骂孩子
然而!孩子做怪相并非故意!
孩子怪相百出
很有可能是小儿抽动症惹的祸
……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抽动症患者已达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这与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息息相关。特别是很多疾病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发展。华朴堂中医
中医治疗
中医药
中医院
中医
中医养生
中医穴位
中医针灸
中医知识
中医推拿
-1-
什么是抽动症生理性抽动或躯体运动性抽动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抽动通常反复发作,发作时症状快速出现、快速消失,具有刻板性,反复出现相同表现的抽动。发作时意识是清楚的,但不能控制抽动的出现或停止。目前来说,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与遗传、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均有一定的关系,是多种原因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华朴堂中医中医治疗
中医药
中医院
中医
中医养生
中医穴位抽动症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两种。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噘嘴、摇头、耸肩、缩脖、甩臂、弯腰等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声、吼叫声、咳嗽声,甚至出现类似“脏话”样发声。据报导,抽动症的患病率为0.05~3%,男孩多于女孩,大部分在4~12岁之间发病,是较为常见儿童疾病。-2-
中医认为与肝脾肾有关
西医认为,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极容易发生抽动性反应,推测可能与遗传、体质、药物应用不当有关。尤其是具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某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均易形成此类运动性条件反射,成为病理性惰性反应,日久则成为习惯性抽动。
华朴堂中医
而在中医古籍中,虽未有过抽动症的病名,但有大量相关症状的描述。如明·王肯堂《证直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瘛疭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
依上述的特征,儿童抽动症当属“肝风内动、风痰”等范畴,其本为肝、肾、脾,其标为风、火、痰、湿。中医思想中的肝与西医单纯的肝脏不同,它包含了疏畅、条达的作用,当此功能受到损害,肢体就会有抽动、痉挛的临床表现。肝肾联系密切,二者之阴互滋互养,耗损则肌肉惕动而成抽动症。
中医认为脾为中气运转的关键,当脾气虚弱时,中焦水谷运化无权,易产生水湿等病理产物。
华朴堂中医
又因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内外致病因素易引动肝风,故可见肝风内动之候,脾虚湿盛、痰湿阻滞、蒙蔽心窍、心神失主则不自主地抽动和秽语。
-3-
情志不舒是重要病因
情感不舒、精神抑郁,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动风;情绪过于激动,阳亢无制,婴儿期的各种疾病均可造成气血逆乱而心神失养。
华朴堂中医
对小孩来讲,父母和老师对他的呵斥、转学、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都可以算作精神创伤或重大生活事件。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往往境况不佳。首先,由于受整体教育风气的影响,教师们认真负责,整顿课堂纪律,督促孩子用心学习,但这恰恰加重了患病孩子心理负担。
同时,因患病儿童皱眉、挤眼、咧嘴、摇头、晃脑、甩手、跺脚、耸肩、伸指、挺腹、躯体晃动,乃至喉咙中发出吭吭声等尖锐的声音,而成为老师重点的管制对象,更使孩子紧张、恐惧,自卑感油然而生。
华朴堂中医
其次,在家庭里,孩子一直是众星捧月的对象,家长都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加上学校老师留的作业又多,所以其精神压力也相当大,自然会加重焦虑感。
-4-
中医针灸可调和阴阳,治疗抽动
目前西医对儿童抽动症尚缺少较好的办法,多服用氟哌啶醇,初服会有一定的效果,症状会得到缓解。但在经过1~2个月后,疗效就会下降,甚至会有一些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迟发型运动障碍等。中医医治本病有一定的优势。
《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抽动症之病究其根本,正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针灸恰能较好地调节阴阳。
华朴堂治疗小儿抽动症以飞针治疗、穴位敷贴、心理疏导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效果显著。
飞针治疗取患儿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足三里、太溪、神门、三阴交、合谷等。旨在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宁心安神。通过针刺治疗激发神经功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以达到疗效。
家长和患儿的心理疏导也是治疗的关键。对抽动症的孩子,我们要有耐心,切忌责备,稍有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
除此之外培养患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患儿营养,补充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鼓励患儿有规律地生活、学习,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机。
如有更多问题
可私信我们
传承古法针推灸扶正祛病济世人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