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上蹿下跳,喜欢一刻不停地玩耍。但是有些家长却犯了愁:我家孩子总被老师评价好动,在老师说话的时候不能注意听讲,而且孩子对自己的话也是似听非听。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会不会得“多动症”呢?
说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不仅是家长头疼的问题,也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但是这种所谓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有真假之分,您知道吗?
01
别把孩子的不感兴趣,错当“多动症”
问题:
我家孩子今年读中班了,带他去上特长班时,孩子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不能在教室里安静一分钟。而且平时在幼儿园里,老师也总说孩子好动,这是不是多动症啊?
这个最常见的情况,其实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误会:孩子这种行为背后,很可能是他在找一些所谓的“借口”和理由,来逃避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但是,很多家长特别喜欢猜测,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直忙个不停的表现就是“多动症”。可是,您知道多动症有什么样的表现吗?
多动症最常见的几种表现是:行为持续时间不长,马虎粗心,爱走神,而且行动拖沓磨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多动症的孩子会表现得萎靡不振,好像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而这些表现又恰恰容易跟注意力不集中混淆。
您是不是又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到了这些表现呢?怎么区分孩子到底是多动症还是注意力不集中呢?通常来说,您注意观察以下孩子以下的行为表现就够了:
1.看孩子的目标是否明确。观察孩子是否有目的性或计划性,如果行为有序,有自己的行为思路,那么,孩子就是单纯的没能集中注意力而已。
2.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否专注。在孩子遇到自己感兴趣或喜爱的事情时,都可以集中注意力,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就很难集中注意力了。但是对多动症的孩子来说,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很难集中注意力。
3.孩子自制能力的高低。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观察的标准,比如在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去别人家里做客等稍显严肃的场合中,家长通常会提前告诉孩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对多动症的孩子来说,无论家长把事情讲得多严重,他都无法自我控制,都会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
所以,家长在没有分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没有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时,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02
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处于“强刺激”的环境中
问题:
我家孩子在玩玩具时,总是玩一会儿这个,又拿起了那个,结果哪个都不能玩得很久,只有看动画片的时候注意力和认真劲儿才是最好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难题,但是,这个问题的背后,恰恰凸显了家长的教育问题——第一,给孩子的选择太多了。第二,愿意让孩子在动画片中安静一会儿。
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的玩具、书之类的物品堆在孩子面前,在这么多的选择面前,孩子的好奇心怎么能不被激发出来呢?“我应该玩儿这个?还是玩儿那个?”
结果就是“干脆每个都玩一会儿好了!”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家里做好孩子物品的收纳盒管理,不要每次都把所有的选择放在孩子能够看见的范围内。
看动画片是孩子普遍感兴趣的事情。有了“感兴趣”的前提,孩子就会自发的表现出足够的专注力。但是这里家长要注意一点:
看动画片对孩子来说是“被动注意”,这和我们平常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时的“主动注意”完全不同,在“被动注意”中,没有“好好听我讲故事”“好好做手工”的要求,孩子不用思考,只要坐在电视机前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很多的动画片或者电视节目的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比如各种夸张的声音、强烈的色彩或者夸张的造型来刺激观众。但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多的“强烈刺激”,更多的是“安静”。
所以,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这种“强刺激”中,慢慢就会对“安静地看书”“安静地游戏”这种弱刺激的行为视而不见。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适当管束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沉浸在“强刺激”里。
03
不恰当的关心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问题:
每次孩子认真玩积木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奶奶总是担心孩子渴了或者饿了,不是经常大声招呼孩子赶快来喝水或者吃东西,就是经常跑过去把吃的喝的送到孩子嘴边,孩子总是显得特别生气,这是为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白:孩子天生就有专注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专注力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比如下面这个表格,我们能看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该有的专注度参考标准:
表格中我们能看出,孩子的专注力发展的规律是每年多增加2—5分钟的专注时间。比如说你的孩子今年3岁,那么最低的专注时间应该是6分钟,但是每个孩子的发育程度不一样,个性特质不一样,遗传因素不一样,所以上限的范围一般比较宽泛,通常的计算方法是最低标准x2.5=孩子的专注力上限标准。分数越高,表示孩子的专注力越好。
如果您在测算时发现,孩子还没有达到最低标准时,也不要着急,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专注力都会慢慢发展出来。
回到刚才的问题当中,发展最怕遇到阻碍,那么最影响孩子专注力发展的阻碍是什么呢?就是家长错误的打断方式。正如案例中管孩子在做什么,家长都大声招呼孩子过来吃东西。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既关心了孩子,又不打断孩子的专注力呢?
在孩子专心地游戏时,家长不要砰砰地发出走路的声音,也不要大声招呼孩子赶快过来吃东西,而是应该脚步放轻一些,安静地走到孩子身边,当你蹲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会感知到身边多了一个人,就会回头看你,这时家长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不会冒然打扰到孩子了。
除此之外,还要着重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保护”孩子的私心而溺爱孩子,这种行为其实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注意力影响,原因特别简单,因为专注力本身是一种自控力,当家长没有规则和底线的溺爱孩子时,孩子就会缺乏自我的约束能力,当孩子不能自己控制自己时,也就无法养成长时间的专注能力了。
总的来说,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够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够平衡,所以孩子的专注力不够,是正常现象,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动症”的标签,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都能做到注意力集中,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多一点耐心,减少对孩子的错误干扰行为。
-END-
来源:壹点壹滴
家长大学诚意推荐,欢迎分享~
P.s.顺便告诉大家一个福利,活动截止到下周一12:00,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哈~点击链接参与:文末福利
3-6岁,获得这66个本领,别剥夺孩子学习机会
家长大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