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先天病 > 先天病护理 >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ldquo多动症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ldquo多动症

发布时间:2021-3-2 21:15:54   点击数:
白颠疯会自己好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20689.html

作者:沈晓鸥。香港教育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北京和天津新东方学校,具有六年一线英语教学经验,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学半年。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英文全称是: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看不懂也没关系,这么长的术语跟整篇文章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只是想烘托一下作者的学术气息。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许多家长咨询过我一个类似的问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永远一副游离在外的样子,怎么骂他都不管用,动不动就发脾气顶撞父母,是不是有多动症?医院看一下?”

起初我觉得家长们有些杞人忧天,随着相似问题的频繁出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给家长们科普一下关于“多动症”的一些研究以及我们如何判定孩子是否有多动症。

根据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在年公布的研究数据,大概每一百个孩子里就有四到六个孩子会有ADHD,也就是“多动症”,并且需要长期的辅助治疗。看到这个数据,我长出了一口气,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的那些学生们同时患上“多动症”的概率还是很小滴。

其实,引起多动症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基因”。很多国际学者,例如Faraone,Kuntsi,Stevenson,Sunohara等都已经提出过这个观点了,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家长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爸爸妈妈分别往上数三代,看看有没有“多动症”史,如果没有那这项就排除了,如果有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但这只是影响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环境因素也可以导致“多动症”,于是我联想到了“孟母三迁”,确实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造成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毕竟我们不能因为居住社区有一些“多动症”孩子,就把自己孩子也定义为“多动症”。还有一些专家描述“多动症”可以由脑部疾病,例如脑膜炎、癫痫等引起。

其实,这么多年来科学家们研究来研究去,研究了造成“多动症”的许多原因,都是强调用何种方式治疗多动症,然而却很少有人把家庭因素和治疗“多动症”联系起来。其实,就像Johnson和Mash在“家庭因素对孩子多动症的影响”一文中提到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多动症”的影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先着眼于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性格、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孩子在刚刚出现一些“多动症”的表现时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从而导致孩子慢慢发展成为需要治疗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动症”。

这让我想到很多年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一个让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的学生。我认识这个孩子的时候他已经就是“多动症”患者了,虽然我打心底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时候小动作特别多,因为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一对一的教学都不能保证每节课吸收80%以上的内容,可想而知孩子的成绩。其实,我很焦虑,特别焦虑,从工作角度讲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成绩不提高,从个人情感角度讲我不希望这么阳光帅气的男孩儿会因为“多动症”影响自己的一生。于是,我跟孩子的妈妈面谈了一次,也知道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实,我这个学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出生的时候是非常健康的,成长之路也是非常快乐的。但是,随着爸爸的企业越做越大,父母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的行为也渐渐出现了“多动症”的端倪。妈妈跟我描述,最早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是在一次父母激烈的争吵之后,她发现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乐高玩具都摔坏了,然后整个人就像一个狂躁的小狮子,不停地摔打玩具。然而,孩子过激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家长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aomoju.com/xtbhl/635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