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患儿在胎儿时期就罹患的一种常见又严重的先天缺陷,我国的发病率约为6%-8%。血管活性药物是先心病术后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这些药物通常在手术室即开始使用。选择这些药物时需要考虑患儿年龄、术后超声心动图、生命体征等。然而,由于手术时机、先天病变、手术类型等因素,对这些药物的选择存在差异。
年发表在《CongenitalHeartDisease》上的一遍文章研究了先心病手术患儿中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和加压素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米力农使用频率最高(81.4%),且唯一与患者住院死亡率下降有关。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检索年-年儿童健康数据库系统,锁定接受先心病手术的患者,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病人,以确保重症监护病房的所有干预都是术后立即进行的。排除接受其他心脏手术和手术前住院的患者。患者使用的所有药物在系统中均有记录,对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进行识别,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和血管加压素,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住院时间、费用、住院总死亡率。
试验结果
1.患者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2.2%)例,中位年龄一岁以下。最常见的心脏病变是房间隔缺损,占例(48.3%),Fontan是最常见的心脏表面疾病,占例(7.2%)。
中位住院时间为6天,中位费用为美元,例(2.8%)需要体外膜氧合治疗,例(1.9%)患者发生住院死亡。
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
例(72.7%)入院患者使用肾上腺素,例(3.3%)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例(65.8%)使用多巴胺,例(6.6%)使用多巴酚丁胺,例(81.4%)使用米力农,例(3.9%)使用加压素。
3.特定血管活性药物的特点、回归分析
关于住院病人死亡率,在任何研究环境中,只发现米力农与住院病儿死亡率的降低独立相关,其他血管活性药物与降低住院病人死亡率无关。
在整个队列和Fontan手术中,肾上腺素被发现与住院病人死亡率的增加独立相关。
去甲肾上腺素与整个队列的住院病人死亡率增加有关,包括房室间隔缺损修复、法氏四联症修复手术、Fontan术、全身至肺动脉分流术、心脏移植等。
多巴胺与法氏四联症修复手术、肺静脉连接异常修复术、格林术的住院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
多巴酚丁胺与法氏四联症修复手术、Fontan术、全身至肺动脉分流术的住院死亡率增加相关。
血管加压素与右心室至肺动脉导管置入术、格林术和全身至肺动脉分流术的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
表1血管活性使用对整个队列和手术亚群的入院特征的独立相关性总结
讨论
综合考虑所有入选患者,米力农是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81.4%),其次是肾上腺素(72.7%)。最不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是血管加压素(3.95%)和去甲肾上腺素(3.3%)。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除血管加压素使用增加外,所有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频率均降低。多巴酚丁胺的使用量从年的19.2%下降到年的1.7%,降幅最大。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总体减少可能是由于围手术期灌注和麻醉策略的改善,这也可能导致术后对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减少。此外,特定血管活性药物的减少也可能是由于对某种血管活性药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例如,多巴酚丁胺在研究期间的使用量下降最大,这可能与使用期间会导致心率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一项儿科重症医师管理术后心脏病人的调查评估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这项研究发现,在98名受访者中,97%的人使用米力农,45%使用肾上腺素,38%使用多巴胺,11%使用多巴胺预防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结论
即使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心脏病变和共患病后,也只有米力农与这些先心病术后患儿的住院死亡率下降有关,其他血管扩张剂与儿童心脏术后亚组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有关。
参考文献:LoombaRS.CongenitalHeartDisease.;00:1–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