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先天病 > 先天病预防 > 七证儿推治疗小儿抽动症

七证儿推治疗小儿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1-8-28 13:29:41   点击数:

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spasm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多发生在5~10岁的男孩。为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一个时期以某一组肌肉抽动为主,表现为同一个症状;但在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另一组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病程持续数月至1年。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不能在教室中上课。

中医病因病机

一、抽动与风该病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局部抽动为特征。抽动是肝风表现。《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其记载的症状与本病相似。《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头摇、肢体振颤、动摇不定属于肝风。惊风有急惊、慢惊之分,其区分关键在于抽动有力与无力。本病与慢惊风类似,却以局部抽动为主。

二、抽动与肝肾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同源。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致精血不足,肝体和筋脉失养;或小儿缺少关爱,性情乖戾,急躁,肝气郁结不得伸展,郁而化火,灼伤营阴。由于肝体和筋脉失养,故出现频繁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等面部抽动,以及摆臂、甩手、握拳、踢腿、跺脚等肢体抽动症状。并且多因情志激动诱发或加重,充分说明其为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三、本病与心脾本病抽动具有不自主性,且无力,与慢惊风类似。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即人体各脏腑和部位之间的功能和动作的协调由心统帅。神无所主是无意识动作产生的根源。慢惊风责之脾。《幼科证治准绳·慢惊》描述“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胃中有风,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就与本病症状类似。由于其抽搐无力,故当责之于脾虚。

四、喉间异常发声和秽语与痰:喉间时时发出奇异声音为本病特征。喉间声响在中医多为痰浊所致。痰浊上蒙清窍和痰迷心窍构成本病又一关键病机。中医之痰来源于脾,即“脾为生痰之源。”为本病与脾发生关联的又一例证。

综上所述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为阳亢、风动、痰浊,以频发抽搐与秽语为特征。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心胆虚怯等所致。

治疗

治法止(局部)抽搐,止秽语为治标之法,可通过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宁心安神、看惊掐惊、豁痰开窍而实现。调补阴阳、调和气血为治本之法,可通过滋养肝肾、补益心脾等而实现。

基础方实证、热证、阳亢方(方1):心肝同清、头面四大手法、振百会、三阴交虚证、寒证、清阳不升方(方2):补脾经、补肾经、揉二马、揉内劳宫、捏脊、运丹田

辨证论治(一)阴虚风动治法:滋阴潜阳止痉处方:方1配合方2,加水底捞月,点攒竹,点四白,推桥弓,下推天柱骨,拿太溪,摩涌泉。

(二)心肝火旺治法:清心除烦,平肝镇静处方:以方1为主。加打马过天河,推擦心俞,掐精威,掐山根青筋,扫散头侧,分推腹阴阳,掐太冲。(三)心脾两虚

治法:补益心脾,安神定志处方:以方2为主,配合方1。加推上三关,揉外劳宫,掐内关,拿风池与拿肩井,拿血海,揉足三里,点心俞,振揉膻中。(四)痰迷心窍治法:豁痰开窍处方:方1配合方2。加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捏挤板门和掐揉小横纹;黄蜂出洞,揉膻中并乳旁乳根。

四、对症治疗面部抽搐以掐人中、承浆为主;上肢抽搐掐合谷、曲池;下肢抽搐掐百虫、承山和委中。动作协调性差,抽搐频繁可加掐十宣和调五脏;眨眼频繁加明目、祛风,止痉的点按攒竹、拿睛明、点丝竹空;鼻部抽搐加能通鼻窍、止鼻部抽搐的点迎香,振山根;挠耳不止或耳部抽动加长于祛风镇静的点角孙,振翳风;甩手耸肩加拿肩井和定惊止抽搐的掐老龙,掐五指节;下肢摆动不止加点犊鼻,拿太溪、昆仑;拿肩井,振按天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aomoju.com/xtbyf/822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