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就是小孩特别好动,对吗?
专家解读不全对,我们说的多动症全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这些症状对孩子的社会功能损害可以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期,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很多孩子父母将“多动症”误认为仅是精力过盛、好动、吵闹不安,实际上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少年、甚至成年人的行为和学习过程。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学习和社会交往问题逐渐突出,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也比较常见。所以对多动症的早期发现、评估和治疗可纠正多数多动症患儿的教育和社会心理模式发展方向。
正常活泼儿童与多动症儿童有什么不同?
专家解读正常儿童:1、活动增多或者减少与孩子所在的场合是相符合的;2、活动量是适合孩子当时状态的;3、活动是有一定规则的,符合常规要求。多动症患儿:1、重要特点是其活动与场合不相符合,如在操场上不动,在教室里却好动;2、活动量过多;3、行为方面,多动症的孩子不按顺序排队,好闯红灯,冲动,不考虑后果。孩子发生多动症有什么原因吗?
专家解读多动症其实是大脑发育的问题,不是说这部分孩子智力有什么问题,绝大部分智力正常,就是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很聪明,才未引起重视。
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和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磁共振检查发现孩子的额叶等脑区发育异常,脑电图异常率比较高。出现异常的原因除了遗传影响,还有孩子母亲在围生期身体出现其他疾病的影响,还有一些危险因素。比如:家庭破裂,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反社会行为或物质依赖,童年受虐待等等。通常在5岁以前起病,大部分在上小学后才被发现。
多动症有哪些典型突出的表现?
专家解读老师们常常发现在幼儿园大班中总有一两个小朋友无法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他们活动过多,坐不住,不听老师的话,常漫无目的地东走西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吃饭洒一地,午睡时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到了小学后,表现就更为突出,回家做作业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动作慢,拖拖拉拉,经常看错题、漏题,考试时越是简单的题越容易错。在课堂上小动作不断,爱逗惹同学,下课铃一响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到处乱跑,满头大汗。女同学稍显得文静一些,但上课时常玩辫子、切橡皮、咬铅笔、咬指甲,有的像做白日梦一样,听不进老师讲课,这些孩子看起来并不笨,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讲,所以学习成绩较差,常被人们称为“聪明面孔笨肚肠”。这类孩子大多数应付一、二年级还可以,成绩也还行,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加大,成绩就出现下滑,最后出现不及格,甚至要留级。平时父母、老师抓得紧一些,成绩可能会暂时好一些,但好景不长,不久又依然如故。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孩子在看电视、看喜欢的动画片时那么专心,怎么会是多动症呢”,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多动症儿童主要是主动注意减弱,而被动注意则相对增强。儿童看电视主要是看少儿节目、动画片等,这些节目色彩鲜艳、可动性强,因此多动症的儿童常能专心观看,但这些都是被动注意的作用。如果需要主动注意时,多动症的孩子可能就不能专心观看了。不同年龄多动症的症状特征也有所不同。
专家解读婴幼儿期:常常不安宁,易激惹,行为不规则变化,过分哭闹、喊叫,饮食差,培养排便、睡眠习惯较难。
学龄前期:做事情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能静坐,爱发脾气,难入睡;有的对动物比较残忍、有攻击破坏行为;参加集体活动困难,情绪易波动或遗尿。
学龄期: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对挫折的耐受性差,对刺激反应较强,学习困难,难以完成作业,有攻击行为,是班上的“小丑”,与同伴相处困难,易冲动,自我形象不好。
青少年期:接受教育能力迟钝,注意力短暂,缺乏动力,办事不可靠,有攻击行为,冲动,对刺激反应过强,有过失行为,情绪波动,说谎,容易发生事故。
成年期:注意容易转移,情感暴发,冲动,与同伴关系难以持久,参加集体活动困难,酗酒,工作不能胜任,经常与人争执或打架,甚至犯罪。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ADHD可以分为两大类症状:注意缺陷症状和多动/冲动症状。许多人以为只有表现为活动过度,即表现为多动时才是“多动症”,其实不然。根据症状表现,ADHD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注意缺陷型的孩子可能没有明显的多动冲动症状,因而没有“多动”表现时仍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症状可表现为:1、经常粗心大意、马虎,不注意细节;2、在听课、阅读或谈话时很难保持注意力;3、跟人说话时经常看起来心不在焉;4、很难按照指令与要求做事,学龄儿童会不能完成家庭作业;5、很难组织好分配给他的任务或活动,凌乱、没有条理,时间管理能力差;6、不愿意做持续需要用脑的事情,比如家庭作业、阅读等;7、经常丢失学习用具、日常用品等,如铅笔、书本等;8、经常因为外界的无关刺激而分心;9、日常活动中容易忘事,比如布置的作业或任务。多动冲动症状可表现为:1、经常坐不住,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2、在教室上课时会离开座位,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场合经常离开座位;3、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4、经常无法安静地学习或做事;5、经常说话多,“滔滔不绝”;6、经常忙忙碌碌的;7、经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答,例如不能等待按顺序发言;8、经常难以按顺序等待,比如排队时总是表现不耐烦;9、经常打断别人,或者打扰别人,比如打断他人对话、游戏等。面对多动症,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父母及主要家庭成员要正视ADHD这一问题。很多家长并不能接受孩子存在ADHD问题,或者将孩子的一些症状表现归因为孩子“懒惰”“意志力不足”,或者“家长管教不力”等。其实这样既无法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还会恶化亲子及家庭关系。要知道,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本质上是“大脑管理系统”内化学递质系统失衡,虽然目前缺乏客观的检查手段,但生物学是诸多可能病因中的主要因素。家长更全面、更科学的了解ADHD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善亲子关系。其次,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ADHD儿童越早进行有效干预,越能减少因ADHD带来的学业、社交等方面的功能缺陷,并有助于减少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出现的其他共患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成瘾等。对于学龄期ADHD儿童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当然这也是家长顾虑最多、疑问最多的一种方式。大量研究都证明了药物对ADH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可以很好的减轻ADHD症状,从而提高学业表现、改善人际交往等。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哌甲酯、托莫西汀等,一些常见的副反应如食欲不振、睡眠影响等,可能会随着服用时间增长、或者调整服用方式等得到缓解。一定注意,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些家长经常会问“药物可以治愈ADHD吗?”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或方法可以“治愈”ADHD。ADHD的治疗及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家长、孩子以及学校的多方面合作,长期坚持管理好ADHD的症状,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中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大部分ADHD儿童的症状持续到青少年时期,甚至部分持续到成人期(是的,你没有看错,成人也会有ADHD),长期存在的ADHD症状会影响工作、学习、家庭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且增加了共患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因此,ADHD不是简单的“太调皮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需要家长们提高重视。早诊断、早干预,让医生、家长、老师及孩子联合在一起,更好的帮助孩子应对ADHD。现在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一针见血
父母最大的罪恶,就是过度保护孩子90秒自测抑郁症、焦虑症与强迫症?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最高级的炫富,是教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加入我们,和心理学做个朋友吧!用心理学来养心
阳改萍老师
31年始终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工作。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能用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表达的实操导师。曾帮助过上万名学生,及各类婚姻家庭问题。被称为最懂青少年的人。
擅长:
1.青少年心态调节与心理建设
(学习动力激发,厌学问题辅导、网瘾戒除,偏科,人际关系问题)
2.不良学习习惯矫正(拖延、马虎、书写潦草)
3.青春期情感问题(亲子关系、早恋)
4.各种适应性问题、幼儿早期家庭教育规划,家庭教育指导
5.成年人婚恋分析与挽回、家庭问题分析调解
6.职场规划
7.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
那么,可能你需要找阳老师交流一下,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