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里筒子门都在传盒马生鲜的广告——《盒马快递哥v.s.观音送子》,让人羞涩低下头的同时又忍俊不禁。突然有人又以讹传讹得提起了“百岁山”的广告的老梗:“年轻的瑞典公主狭路相逢年迈的数学哲学家笛卡尔,并彼此心生爱慕。在给公主的一封情书里,笛卡尔写下了r=a(1-sinθ),在极坐标系下画出来是著名的心形线。”
听起来有鼻子有眼,很符合大众八卦的要素。然而,知音体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富有的笛卡尔先生确实在年10月离开法国前往斯德哥尔摩,给公主教哲学。不过因为公主日理万机,于是把授课时间定到清晨5点。老先生一直有睡懒觉的好习惯,一下子提前五六个小时起床相当不适应,再加上北欧寒冷的气候,体质下降,最后感染了肺炎。年2月11日离开了人世。遗憾的是,直到年,青霉素才被发现。
广告传达给我的信念,更多的是,“水中贵族——只给公主喝”。至于该广告的原始创意,真的要去问问FreakFilms这家位于爱丁堡的广告公司。
说起笛卡尔先生,真的得用伟大来形容。之于我这个近视患者,尤其。
大师有一部书叫《屈光学》(“Ladioptrique”,年出版)。在书中第一次对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上的推证,不过他的假定条件是错误的,他的推证得出了光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速度增大的错误结论。他还对人眼进行光学分析,解释了视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状体变形,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屈光学》以物理光学的方法解释了人眼成像的基本原理。
在那个时期,人们以为凭借自己肉眼感官的经验,再叠加理性的反思就可以认识事实。而《屈光学》的问世打破了这个曾经被信赖的方法。笛卡尔的哲学已经隐含——认识来源于主观:人们都是带着不同的主观性,到底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主观,界限又在哪里,都产生了全新的不确定感。
巴黎印象派美术馆里,有一幅作品《阳台》(马奈,年)。几个中产阶级男女站立倚靠在阳台上,四处张望,他们的目光已经不知道向何处聚焦。他们的眼神迷离又空洞。有趣的是栏杆的图案,似乎是对笛卡尔视觉成像图的模仿。而这些主人公们面对的,正是一个急速现代化的巴黎。
此处匮乏的就是“注意力”。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分心状态,被看成是现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的负面特征。一些学者认为,关于“注意力”的话语权,被资本力量所控制,他们打造关于“正常注意力”的标准,然后对人口实施分类、评价与监控。
一些研究试图说明,世界上可能并不存在“儿童多动症”一说(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少部分孩子天生活泼一些,而绝大多数孩子就安静许多,这样也符合人类遗传学的正态分布。
“如果我们的教育,一直保持家庭教师的单独授课,而劳动一直保持中世纪的个体手工作业,那么‘儿童多动症’永远都不会出现。”现代几乎所有的义务教育都是班级授课,因此期待学生要安静待在自己座位上;而大量的工业生产和活动,都要求员工安静待在工位上。这时候“多动症”的标签就有了意义。
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听讲,也不愿意遵守规则......他们不会静静坐着,话痨且语无伦次,经常坐立不安,还得出莫名其妙的结论。
他们冲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耐挫力很低,带有攻击性。
这种孩子以后成功概率偏低,而犯罪率偏高。
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出于经济利益和维持社会稳定,人为炮制出来的“病”。目的是“规范”不适合社会要求的人。他们举出的一个反例是,那些所谓多动症的孩子,在看电视和打游戏的时候,全神贯注,居然一个个自然而然地“痊愈”了。现代人的肉体和精神就在各种话语体系中,像软面团一样被反复揉搓、塑造。
如果多动症不是一种病,那对于过于“活泼”的孩子在适应社会这个层面的要求上,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呢?我们走访了来自德国的某私立教育机构。以下是他们的观点:
0-7岁是小孩发展身体的时候,需要让小孩充分运用肢体。比如做家务,做手工,而不是刻意发展一些技巧性很强的运动。这个时期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发展四肢。中国人说心灵手巧,我们提倡手巧心灵。因为小孩子神经元的连接和系统建立,大部分是通过末端手脚并用来完成。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小孩在0-7岁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活动和玩耍,那么这些小孩的神经系统搭建就稍许落后,小孩对身体的自控力就略差。当他进入了小学,需要安静坐下来学习的时候,是没有办法通过神经系统管理好自己的末端(肢体),他对自己身体四肢活动的控制是无意识的,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多动。
所以,多动的背后实际是少动和不动。因为小孩在该动的年龄,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这种动应该是有意识的运动,而不是疯玩疯跑,比如:玩沙子,玩泥巴。这些活动都运用了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控制。现在好多小朋友不做家务,玩沙子,玩泥巴的机会也比较少。一些小孩只玩乐高,虽然锻炼了小肌肉,但缺乏大肌肉的运用。如果这些没做好,小孩可能在自我控制力方面会有些问题。多动的背后其实是对身体控制的无意识。
家里如果有个爱动的小孩儿,就找个合适的环境随他自由生长吧。
最后送上莫扎特的一首小曲,据说他小时候被认为有“多动症”。一些研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到30秒会重复一次,这与脑电波的时间长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时间相一致。这大概也是群众们传言莫扎特的音乐——“越听越聪明”的神奥秘所在吧。
*SuspensionsofPerception:Attention,Spectacle,andModernCulture,JonathanCrary,Oct1,
*TheKingdomofChildhood,RudolfSteiner,July1,
*特别感谢佳丽老师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趣盟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
support
fun-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