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有残疾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实际上,教育专家提出的各种有效理论做法,只能起到借鉴作用,怎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工作,还需要一点点摸索,还需要一次次总结,任何一个个案都不具备示范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已经得到解决的案例分析中,找出符合自己学生的解决思路,由此设计成长纠正方案。
图片选自网络分享一个十二年前第一次成功解决残疾学生心理的案例,共同探究教师个性化纠偏的关键环节。
“老师早!”又一次听到筱影开朗的声音,看见她欢快的笑脸!虽然脚步蹒跚,却明显带有几分轻松,这不禁使我想起她三年前的样子。
筱影是一个外地学生。因先天骨盆畸形,股骨头脱臼,致使她行走时身体的摆动幅度非常大,原学校的同学因此经常嘲笑她,迫使其不得不来到这离家较远的学校求学。进班后,接触新同学,在同学熟悉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好奇的同学问起她病因,这常常使她很尴尬,本来就有些自卑感的她变得更加内向,再加上原来的小学未开英语,到这学初一英语根本听不懂,上英语课时经常若有所思。
图片选自网络一次被老师提问,她满脸通红,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课后,英语老师叫她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劝她抽出时间多看一看书,又告诉了怎样学习英语,不知是老师说的话她没听懂,还是自己学不会很焦急,突然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语文还没学明白呢!哪有时间学英语啊!”弄得老师们哭笑不得,左劝右劝,才使她渐渐平静下来。回到班级后,她的情绪也没有大的改善,整天愁眉苦脸,不愿与同学交往。逐渐显现出自暴自弃的的倾向……
家访时了解了筱影的情况。作为一个残疾孩子,在家很懂事,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学时成绩虽然不算优秀,但是从不让父母、老师操心,尽心尽力做好功课,理想是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只是反感人们总用怜悯的眼光看她,这让她经常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上初中后班级的活动不好意思参加,英语又听不懂,就更瞧不起自己了。我判断这孩子急需的是班级给予她一视同仁的态度,急需别人理解她求知上进的心理,而非可怜和过度的照顾。
图片选自网络学业有成曾是筱影的心理支柱。若想促使其心理转变,首先应从学习方面打开突破口。和英语老师的意见达成一致后,我便鼓励筱影在英语学习中多问题,并在自习课上挤出时间,找老师补学小学英语课程,指定几个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她做好课后复习,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筱影的英语学习逐渐随上了班级的节奏。与此同时,对于她的心理修复工作也在悄悄的进行,趁筱影有一次请假,我就和全班学生商量:值日,劳动,活动等工作要正常分配给她,只是在完成上述工作时,同组和其他同学要抢着多帮她做一些,目的是要让她觉得有权利参加集体活动,不能因为受到明显的照顾而感到被边缘化。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在班级的后黑板上贴一些材料,用身残志坚而成名的事例暗示筱影:你也会成为这样的人!时常在课间有意安排她收一收临时作业,代传课任老师的口信等工作,让她在工作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渐忽视自己是个残疾人的现实情况,充满信心的应对在校的每一天。
图片选自网络从初二学年期中学业检测开始,筱影的英语成绩次次有提高,由入学时的43分,到79分、82分,初三学年下学期期中检测,她的英语成绩达到了98分,跨入了优生行列!各科成绩均在班级的中上档。人也开朗了许多,体育课上,筱影欢快游戏的身影,很难让人相信她是一个肢残的孩子。年学校召开了体育运动大会,开会期间,筱影主动帮助同学看管衣物,为大会写宣传稿。同学上场参加比赛,她在场下大声地喊着“加油!”……
对待特殊学生需要特殊办法。残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首先是“摸准脉”,让其从敢于承担责任入手,隐“爱”于每件小事之中。肢残者性格倔强,平素好“忍”,一旦爆发,后果就具有破坏性。遇到这种情况,采用间接发力的措施会有一定的成效。对学生的爱是应该具有的,但是不能太直白,那样会让人感到肤浅,影响教育效果。尤其是残疾学生,会产生受人怜悯的感觉,反会增加心理负担。班级里有残疾学生,首先需要的是加强心理疏导,放大他们心中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引导他们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从活动中体会什么是责任,从责任的回归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满足心理需要,实现自我超越。只有消除心理的“疾”,才会忽略身体的“残”;其次是借助同龄人的力量,在良好班集体的包容下熔化内心的“坚冰”。
图片选自网络在帮助筱影同学转变的几年中,同学们受益匪浅,因筱影这样特别的孩子的存在,他们逐渐消褪了自身的娇气,学会了宽容与爱的付出,才有机会让筱影同学进行积极的实践和反思,更好的解决了自身出现的问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找到感情的共鸣,调整了心态,消除了自卑心理,学会乐观的面对学习生活。
可见,教师在做残疾学生工作时,关键的环节必须要做好:首先是冷静分析特殊学生心理症结,将各方面影响因素罗列出来,加以具体分析;其次是选择其心中最渴求的一点火花,在班集体中有意加以保护,想方设法使之燃成激励成长的热火;最后是营设一个平等的情境,减少直至消除他们心中被呵护的感受,让他们觉察不出自己的身体缺陷,这样才能使之融入班集体,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