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羊说多动症ADHD作者
刘小羊ADHD
这些年来,我和很多老师打过交道,也和很多ADHD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听他们说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
关于告不告诉老师孩子的情况的问题,今天,我把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个人体悟分享给大家。
01要不要和老师沟通多动症?首先,要不要如实跟老师沟通孩子有多动症?(老师可能听说过多动症,不一定知道ADHD,所以我们先用这个俗名)。
这个问题,我们做一下利弊分析:
好处
1,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特殊性,有助于因材施教。在座位安排、同伴选择、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做出适合孩子特点的安排;
2,让老师有心理准备,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有足够的预期,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某些具体要求,不强求他和别的孩子步伐一致;
3,建立家长和老师的良好沟通机制,用坦诚的态度赢得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坏处
1,可能引发老师和同学的歧视,给孩子“贴标签”,伤害孩子的自尊心;2,某些老师可能会对孩子进行排斥、隔离,过度解读孩子的不当行为。利弊都摆出来,家长还是会陷入纠结当中,那我到底说还是不说呢?
其实,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们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01不说能瞒得住吗?我的感觉,不太可能。
有些家长觉得,不主动告诉老师孩子有ADHD,没准就能蒙混过关,老师说不定就不会注意到孩子的特殊性。
还有的家长觉得,我的孩子确实在幼儿园阶段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都跟幼儿园的老师有关,换个环境没准就好了。我又何必主动去跟老师说,引火上身呢?
这就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了:
情况一:孩子已经确诊ADHD
ADHD的一大诊断标准就是社会功能的损伤,而在学龄期的孩子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在学校的表现。
进入小学之后,节奏和幼儿园明显不同。游戏时间大幅度减少,集中学习时间显著增加。
在一节又一节密集的课堂上,需要孩子保持专注度,认真听讲,不随便讲话、下座位。
这些对于普通的孩子都是一种考验,更可况是执行功能受损的ADHD孩子?
如果孩子是注意缺陷为主型的ADHD,安静地走神,自顾自地做着白日梦,不怎么影响课堂纪律,确实有可能隐身在人群中不被发现。
可如果孩子是多动、冲动为主型的ADHD,或者是混合型。他在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度和自控力的课堂上,如果还毫无异常,那基本上可以说孩子是被误诊了。
老师的经验非常丰富,孩子的表现和同龄人相比是否明显异常,在学校环境下也更容易被发现。所以说,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很快就会发现孩子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是确诊了ADHD,隐瞒不说恐怕是难以蒙混过关的。
情况二:孩子没有确诊ADHD,只出现了早期症状
在我们国家,除了少数症状非常严重的孩子可能会在学龄前下诊断,医院对ADHD的诊断都是在孩子进入学龄期之后。
有的孩子,尽管在幼儿园期间表现出了ADHD的各种症状,家长自己也觉得非常焦虑痛苦,心里也怀疑有可能是ADHD。但是毕竟因为没有到学龄,医院确诊ADHD。
这种情况,家长自己心里都还在嘀咕,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多动症还心存疑虑,更不知道该怎么去和老师沟通。
我觉得,即使是这种情况,也多少表明孩子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行为问题。不管这些行为是不是由多动症带来,孩子显然处于一个需要被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