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刘小羊说多动症ADHD
编辑
知一
审核
秘书处
开学了,有些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也有的孩子升级要换新的老师。该不该和老师说孩子有多动症呢?这个让家长普遍感到纠结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
今天,将一篇之前的旧文重新发一遍,供需要的家长参考。
告不告诉老师孩子的情况呢?是如实说还是看看情况再定?我非常理解父母们的心情,因为当年我的孩子在即将步入小学的时候我也经历了同样的恐慌与担忧。幼儿园大班时鸡飞狗跳的黑暗经历,让我心有余悸。为了小学做准备的学前班也连续两家都被劝退。孩子到底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呢?我想起来就焦虑地睡不着觉。别的家长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抢跑,积攒优势开始自信快乐的小学生活。我们担心的是:孩子能不能好好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会不会乱跑或者干脆躺到地下?会不会跟别的小朋友起冲突?老师又会不会三天两头给我们告状呢?这些年来,我和很多老师打过交道,也和很多ADHD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听他们说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今天,把我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个人体悟分享给大家。首先,要不要如实跟老师沟通孩子有多动症?(老师可能听说过多动症,不一定知道ADHD,所以我们先用这个俗名)。这个问题,我们做一下利弊分析:好处
1,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特殊性,有助于因材施教。在座位安排、同伴选择、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做出适合孩子特点的安排;
2,让老师有心理准备,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有足够的预期,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某些具体要求,不强求他和别的孩子步伐一致;
3,建立家长和老师的良好沟通机制,用坦诚的态度赢得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坏处
1,可能引发老师和同学的歧视,给孩子“贴标签”,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某些老师可能会对孩子进行排斥、隔离,过度解读孩子的不当行为。
利弊都摆出来,家长还是会陷入纠结当中,那我到底说还是不说呢?其实,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们考虑这样几个问题:01不说能瞒得住吗?
我的感觉,不太可能。
有些家长觉得,不主动告诉老师孩子有ADHD,没准就能蒙混过关,老师说不定就不会注意到孩子的特殊性。
还有的家长觉得,我的孩子确实在幼儿园阶段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都跟幼儿园的老师有关,换个环境没准就好了。我又何必主动去跟老师说,引火上身呢?
这就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了:
孩子已经确诊ADHD
ADHD的一大诊断标准就是社会功能的损伤,而在学龄期的孩子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在学校的表现。进入小学之后,节奏和幼儿园明显不同。游戏时间大幅度减少,集中学习时间显著增加。在一节又一节密集的课堂上,需要孩子保持专注度,认真听讲,不随便讲话、下座位。这些对于普通的孩子都是一种考验,更可况是执行功能受损的ADHD孩子?如果孩子是注意缺陷为主型的ADHD,安静地走神,自顾自地做着白日梦,不怎么影响课堂纪律,确实有可能隐身在人群中不被发现。可如果孩子是多动、冲动为主型的ADHD,或者是混合型。他在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度和自控力的课堂上,如果还毫无异常,那基本上可以说孩子是被误诊了。老师的经验非常丰富,孩子的表现和同龄人相比是否明显异常,在学校环境下也更容易被发现。所以说,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很快就会发现孩子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是确诊了ADHD,隐瞒不说恐怕是难以蒙混过关的。孩子没有确诊ADHD,只出现了早期症状
在我们国家,除了少数症状非常严重的孩子可能会在学龄前下诊断,医院对ADHD的诊断都是在孩子进入学龄期之后。有的孩子,尽管在幼儿园期间表现出了ADHD的各种症状,家长自己也觉得非常焦虑痛苦,心里也怀疑有可能是ADHD。但是毕竟因为没有到学龄,医院确诊ADHD。这种情况,家长自己心里都还在嘀咕,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多动症还心存疑虑,更不知道该怎么去和老师沟通。我觉得,即使是这种情况,也多少表明孩子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行为问题。不管这些行为是不是由多动症带来,孩子显然处于一个需要被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