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海夫人您好!我一直看您的文章。孩子今年一年级期末考试时最后一名,开家长会时心里好难受,开完走出校门口我哭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晚上和老师沟通他平时的表现,老师说孩子平时太慢了,写字很慢,找书慢反正是个慢性子。这几天我让孩子做卷子,上午下午都做但孩子的动作明显多了,海夫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又有点焦虑了……
海夫人:抽动症孩子是有动作慢的特点,成绩倒数第一怎么了?为这个你就难受成这样?孩子品行好就行,先成人后成才,我们的应试教育,把家长变的都扭曲了,你甚至没觉得自己不对,对吗?静待花开。
网友:我也不知道这次怎么了,总是平静不了。
海夫人:很简单,关心成绩大过孩子本身。
网友:好的,海夫人我明白了。
我想有的家长在看了这段聊天记录后,没准会生气,孩子都倒数第一了,海夫人还这样说?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第一、孩子只是上一年级,所谓万事开头难,也许刚开始家长在引导孩子幼小衔接的时候没有做好,加上孩子动作慢,故而成绩暂时落在后面。我曾经说过,小学的成绩没有多少代表性,小学即便每次都考一百分也不能说这个孩子将来就一定能上、。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两个比成绩重要一万倍。
如果说家长仅仅因为孩子的成绩而如此难受、焦虑,我是不认同的。家长至少需要去了解成绩以外的东西,比如孩子上课听讲怎么样?做作业如何?专注度如何?学习兴趣如何?这些远比成绩重要。如果孩子上课听讲认真,做作业积极性高,对学习不讨厌,那么即便孩子成绩倒数第一,这个倒数第一也是暂时的,因为孩子具备了赶超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抽动症孩子确实有动作慢的特点,做任何事情好像都慢半拍,严重的慢一拍,甚至更多。
抽动症孩子的慢有生理原因也有环境原因。
生理原因就是他们的敏感。敏感会令这些孩子多出非常多的联想和幻想,很简单的一件事,抽动症孩子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这些额外的奇思妙想通常会让他们跑离主题。敏感也会让这些孩子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孩子和家长关系够好,孩子会和家长分享这些头脑思维的天马行空;如果孩子和家长关系不好,孩子会自己沉浸在其中独乐乐。
另外一个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个更多指错爱的表达方式。抽动症孩子自身的敏感性,加上家庭教育中成年人的过度干涉,会导致这类孩子内心更加混乱,难以专注和单一。没人干涉的时候,抽动症孩子都容易陷入头脑思维的天马行空,当家长过度干涉,限制时,这样的状况和局面会因为失去平衡而更加混乱,这个时候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比原有基础慢更多。
首先,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内心都会出现两个声音,一个是家长的规定、限制和要求声,一个是孩子自己的声音,这两个声音差不多会同时出现干扰孩子,当孩子违背自己内心意愿时他会不开心,而当他违背家长的意愿时他会恐惧,故而孩子会在这两种声音中出现选择障碍,进入两难的境地,所以孩子每次做事都很磨蹭,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决断。最夸张的做法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做,等着家长来做来选择。
我就接触过这样的个例,家长叫苦连天。孩子十岁,每天每件事都等着妈妈来催,来选择,否则孩子就什么都不干。孩子从小就是被妈妈盯着管大的,起床叫,做作业陪着,一个字没写好妈妈就要说。等孩子十岁的时候,妈妈有点疑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是个傻子,按妈妈的话说,不催不动,做任何事情都慢的不得了。这个妈妈其实是自食其果,对孩子过度干涉,导致孩子自己的原动力停滞甚至消失。
另一个错爱的表达方式就是溺爱导致的孩子能力滞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包办代替过多,孩子没有机会自我成长,能力得不到锻炼,能力的滞后会让刚上学的孩子压力重重,不仅会动作慢,还容易出现退缩逃避的心理。
问题出现时我们看到的是“果”,我们不是对着这个“果”去焦虑、着急甚至抱怨,而是好好去找到导致这个果的因,然后针对性帮助孩子。
王人平:作为父母,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从小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自然、感受真实的世界。当我们允许孩子在天地之间自由的奔跑、触摸、包括满地打滚时,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玩耍嬉戏的乐趣,发展了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也提升了孩子的感受力,而感受力是构建一个人真实自我的基础。一个人内在的感受力,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珍视和敬畏,是构建真实自我的基础,也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如果我们可爱的小妥妥就是要用一种缓慢的方式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体会世界,我们大不可不必去强行的干扰或者用家长那颗满是焦虑和浮躁的心来对待。
当家长牵着小蜗牛去散步的时候,什么样的方式才最适合小蜗牛呢?
海夫人QQ
年1月26日
欢迎